2025-10-11 15:33:39来源:能源双碳-海峰公众号点击:716 次
每一滴节约的水,都是对地球的深度馈赠。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5%,近三分之二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
在这一背景下,节水已不仅是一种行为规范,更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它同时意味着节能、减排和增效,这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1
节水即节能:
资源链条的协同节约
水的旅程背后是能量的流动。从抽取、净化、输送、加热到污水处理,每个环节都消耗着大量能源。
供水环节:市政供水系统需要消耗大量电力将水从水源地输送至千家万户。节水直接减少了这一过程中的能耗。
用水环节:尤其是热水使用。家庭和工业加热用水都需要消耗能源,节水意味着节省了加热这些水所需的电力或燃气。
污水处理环节:减少用水量直接降低了污水处理厂的运行负荷,从而节约了处理污水所需的能源。
节水通过减少水的使用量,直接降低了对这些能源的需求,实现了水资源和能源的双重节约。
2
节水即减排:
污染负荷的源头削减
节水与减排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减少污水排放:节约用水意味着排入下水道的废水量相应减少,直接减轻了污水处理厂的压力和处理成本,降低了水体污染风险。
降低碳排放:由于供水、水处理和污水处理都是高耗能过程,节水带来的能耗下降直接意味着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我国2023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9.23%,这背后是巨大的减排潜力。
3
节水即增效:
经济效益与发展质量同步提升
节水带来的效益直观体现在经济账本和发展质量上:
降低运营成本:对企业而言,水费是直接成本,节水意味着降低运营成本。例如,青岛啤酒宝鸡有限公司通过节水措施,每年可节约成本24万元。
扩大发展空间:通过节水提高用水效率,可以在不增加用水总量的前提下,支撑更大的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为社会发展释放更多空间。2023年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一倍的情况下,我国用水总量稳定在6100亿立方米以内,这就是节水增效的明证。
提升产业竞争力:节水推动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采用更先进、高效的生产工艺,提升整体竞争力。例如,钢铁、石化化工等行业开展的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就促进了行业用水效率的整体提升。
4
多领域的节水实践与成效
节水行动已经在全国各地、各行各业蓬勃开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工业节水减排:工业企业通过循环用水、废水处理回用等先进节水技术降低单位产品耗水量。例如,西安一家热电厂通过废水全过程资源化利用,每年节约原水达130万立方米。2022年全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2年下降55%。
农业节水增效:农业是用水大户,节水潜力巨大。通过推广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2014年的0.530提升到2023年的0.5833。陕西眉县一个示范园采用滴灌技术后,亩均用水量远低于传统方式,年节水量达340万立方米。
城镇节水降损: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下降到10% 以内。通过推广节水器具、加强管网改造和管理,减少无谓的水资源浪费。非常规水利用量大幅提升,2022年达到211亿立方米,有效减轻了新鲜水取用压力。
5
政策与市场协同发力
我国的节水工作注重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的作用。
法规政策完善:国务院公布的《节约用水条例》于2024年5月1日正式施行,标志着节水工作进入法治化新阶段。该条例对用水全过程进行细致划分,从工业、农业、生活等多方面提出了综合性节水措施。
市场机制创新:合同节水管理项目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节水,截至2023年底,全国实施了700多项规模以上合同节水管理项目,吸引400多家节水服务企业参与,撬动社会资本超过80亿元。
金融支持强化:水利部联合中国银行提供不低于2000亿元的意向性融资额度支持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节水贷”等金融产品在23个省份推出,贷款金额超过2100亿元。
6展望未来:
节水潜力与发展空间
尽管我国节水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用水粗放、浪费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节水潜力依然巨大。未来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
强化科技创新:加强节水关键技术装备研发,推广数字孪生流域、智能用水管理等智慧节水技术,通过AI算法优化用水流程,提升节水管理的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
拓展非常规水利用:进一步扩大再生水、海水淡化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规模,特别是在生态补水、工业冷却和市政杂用等领域替代常规水资源。
提升全民节水意识:让节水成为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形成全社会节水护水的良好风尚。
7结语:
节水不仅仅是为了应对水资源短缺的权宜之计,更是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路径。它同时实现了节能、减排、增效的多重目标,为我们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正如一句节水口号所言:“今天节约一滴水,明天留下一粒珠”。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美好未来。
凡来源注明中国城市节能网的内容为中国城市节能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