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4 20:29:08来源:发展北京微信点击:1118 次
2025年是“十五五”规划谋篇的布局之年,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入第二个十年的新起点。
01
01
实施战略赋能
落实新城功能定位,依托区域资源禀赋,着力塑造城市品牌,全力打造现代之城、未来之城、智慧之城、活力之城、开放之城、伙伴之城、梦想之城。
▶ 顺义重点建设临空经济先行区、产城融合国际新城;
▶大兴重点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繁荣开放国门新城;
▶亦庄重点建设新质生产力典范区、高端产业综合新城;
▶昌平重点建设科技创新活力区、产教融合未来新城;
▶房山重点建设科教融合文化名区、新质智造产业新城。
02
实施要素赋能
顺应新城发展需要改革创新资源要素配置方式,率先开展人才引育留用相关政策试点,扩大有效投资集中支持重点产业功能区建设,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和管控弹性,通过加大资源要素倾斜支持力度、提升要素边际效益,集中力量推动新城实现跨越式发展。
03
实施品质赋能
持续加强高质量交通、教育、医疗等领域设施建设,推动超50公里轨道交通线路和超150公里高快速路建设,加快形成与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环京周边地区半小时交通圈,优先布局显示度高、群众获得感强的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营造青春友好人文新生态,加速塑造城市发展磁极。
04
实施政策赋能
“一区一策”量身定制平原新城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聚焦主导产业发展和重点产业功能区建设,加强财政、金融、产业、科技等政策创新试点和集成,强化人城产融合、职住商平衡,优化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注重改革创新、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增强新城发展动力活力。
02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面
加快重大科技设施等创新资源导入,探索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支持新城依托重点产业功能区积极承接“三城”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培育壮大“国产芯”“生物药”“智能车”“机器人”“中国星”等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方面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方面
“两区”建设方面
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
在服务市民方面,重点聚焦新城青年人才和“老老人”“小小孩”需要,优化住房供给,深化老城焕新,大幅提升公共服务配套标准,建设花园城市样板,营造高品质公共空间,打造乐业、安居、漫游、趣学、怡养相融的活力城市。
在服务企业方面,支持各新城对标国际国内最佳实践和先进做法,结合区域实际打造特色营商环境服务品牌,集成政府服务、专业服务、要素保障、场景应用、监管服务等举措,为各类经营主体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形成一批“北京服务”新城样板。
未来,平原新城综合承载能力将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发展能力将不断增强,宜居宜业环境将持续改善。
北京广播电视台记者
杨秀玲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京津冀三地视察,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我们各项工作提供根本遵循。十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2024年,京津冀三地GDP增速分别达到5.2%、5.1%、5.4%,同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经济总量合计11.5万亿元,占全国比重8.55%、连续两年企稳回升,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843.7亿元、同比增长12.7%。三地正在加力巩固向好势头,深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推动区域发展提质增效,进一步发挥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
平原新城高质量发展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对平原新城明确定位为首都面向区域协同发展重要战略门户,承接中心城区适宜功能、服务保障首都功能的重点地区;经过近年发展,平原新城也初步发挥了承上启下、内外联动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圈层节点作用。
从国际经验看,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世界大都市圈发展都经历了中心城市向都市圈演进的过程,中心城市产业要素外溢,功能向外围疏解,辐射带动能力增强,外围新城迅速发展,形成与中心城市互补协同的发展格局,北京作为超大城市,也正在经历同样的发展过程。中心城区向外30-50公里是通勤圈,是都市圈率先发展的重点区域,平原新城位于这个圈层,承担着向内承接中心城区适宜功能、服务保障首都功能,向外联动环京地区共同发展、辐射带动周边城市融入协同发展格局的重要功能。本次实施方案就是紧紧围绕有效发挥平原新城在现代化首都都市圈中的圈层节点功能来制定的,我们将进一步携手津冀打造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推动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
凡来源注明中国城市节能网的内容为中国城市节能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