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6 22:18:08来源:建筑时报公众号 点击:680 次
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剑华表示,“十四五”以来,北京市持续服务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实施投资促进体制机制改革,形成招商引资新模式。全面清理市场准入壁垒,坚持“非禁即入”,创新新兴产业监管模式,发布全国首例人工智能领域监管沙盒。制定公平竞争审查指引,优化信用监管,为5.1万户经营主体开展信用修复。
在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方面,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各类经营主体公平开放,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两重两新”,在市政、交通、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批项目,为民间资本参与拓宽路径。“十四五”期间,全市面向民间资本推介重大项目达1030个,总投资超1.3万亿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2024年全市部署的超六成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坚项目都有民营企业身影。全链条服务助力民营企业出海,全市民营企业进出口额由2020年的2251亿元增至2024年的4353亿元,增长93.4%,占地区外贸总额增至12.1%,两项指标均创新高。
提升民生保障方面,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晓涛表示,“十四五”期间,全市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增速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着力解决市民所盼、百姓所需,让大家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市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博物馆总数居全国城市首位,2024年约1亿人次走进博物馆感受文明之美,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达到53%,处于全国领先水平。300多所学校建设了“安心通学路”,开通了“通学公交线”。
在乡村振兴方面,李晓涛表示,“十四五”以来,北京坚持走“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积极探索推进“两山”理念的实践转化。北京深入实施“百千工程”,全市首批12个示范片区全面建成,示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普遍提高20%以上。
凡来源注明中国城市节能网的内容为中国城市节能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