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是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要支柱,“十四五”时期是我国能源安全保供和绿色转型的关键阶段,在“双碳”目标和能源安全新战略的总体要求下,以《“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为纲领,我国在清洁能源规模化、化石能源清洁化、多种能源综合化发展等方面,多项关键技术实现突破,科技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持续强化,有力支撑能源自主保障能力保持在80%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从15.9%提升至20%左右,为能源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石。我国能源体量和碳排放量巨大,2024年,能源消费总量59.6亿吨标准煤。面对需求压力巨大、供给制约较多、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等一系列挑战,出路在大力发展新能源,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十四五”以来,能源领域科技创新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成就斐然。清洁能源规模化。“十四五”期间,能源结构加速调整。截至2025年7月,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已达到22.3亿千瓦,占总发电装机的60.8%,新能源超越煤电成为系统第一大电源。光伏方面,N型TOPCon电池量产效率突破27%,度电成本降至0.13元/kWh左右,较2020年下降约50%。风电方面,陆上单机刷新至16.2MW,全球最大的26MW级海上风力发电机组下线,首个“沙戈荒”新能源外送基地首批机组投产发电。水电方面,建成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白鹤滩百万千瓦水电机组,抽水蓄能投产规模超5800万千瓦,装机容量连续9年居世界首位。核电方面,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国和一号”三代核电技术,高温气冷堆四代核电率先实现商用。化石能源清洁化。“十四五”期间,化石能源持续发挥能源“压舱石”作用,能源安全与降碳协同推进。煤电方面,煤电机组节能改造、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三改联动”规模超5亿千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油气方面,聚焦“两深一非一老”,建成亚洲首口超万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全球首座10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等标志性大国工程。CCUS方面,建成50万吨级泰州CCUS示范工程,我国首个海上CCUS项目在珠江口盆地平台投用。多种能源综合化。“十四五”期间,智能电网持续升级,“西电东送”能力持续提升,由2.6亿千瓦上升至3.6亿千瓦。氢能技术方面,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槽能耗降至4.2kWh/Nm3,70MPa加氢站关键技术装备实现国产化。新型储能方面,磷酸铁锂储能系统成本降至0.4元/Wh左右;压缩空气储能单机功率迈入300MW级,系统效率提升至70%左右;钒液流电池储能时长达到4小时,循环寿命突破20000次,正在逐步实现商业化应用。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根本在于能够最大限度地接纳新能源。预计2060年,我国风光装机将超90亿千瓦,占发电量的70%以上。波动性新能源高比例接入,对电力“发-输-用”实时动态平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属世界性难题,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亟需中国方案解决中国问题。“十四五”以来,在科技强国“五个强大”的指引下,基础研究投入不断增加,能源电力领域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沙戈荒新能源基地送出、新型电力系统构建、高端电力装备等关键领域取得多项显著成果。以我长期从事的高压直流输电装备为例。特高直流换流阀实现自主创新。特高压直流换流阀是远距离大容量直流输电工程的“心脏”。“十四五”之前,我国通过引进消化再创新,已实现常规特高压直流换流阀的国产化,支撑了我国“西电东送”战略实施。“十四五”期间,随着西部沙戈荒基地的大力开发,“西电东送”由输送稳定煤电转为输送波动性新能源,但常规特高直流换流阀存在固有换相失败问题,导致受端交流大电网安全运行风险愈发凸显,亟需具有抵御换相失败能力的新型特高压换流阀。因此,我们团队利用新型全控型器件在原有半控型电气拓扑上,构造出主动关断支路,形成可控换相换流器拓扑,从而具备100%防御换相失败能力。2023年6月,在葛洲坝-南桥±500千伏直流输电改造工程中实现示范应用,已经受住实际运行考验,多次交流系统故障下均未发生换相失败。柔性直流换流阀实现走出国门。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具备高度可控性,是提升可再生能源接纳能力、增强电网稳定性和灵活性的最佳技术手段。“十四五”之前,我国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实现了点对点、背靠背、多端柔性直流输电工程的示范应用,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道路。“十四五”期间,我们团队聚焦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新需求,持续探索创新,首创“半桥+直流断路器”的柔性直流输电技术,攻克了直流电网灵活调控、宽频振荡抑制、故障快速切除等技术挑战,建成全球首个张北±500千伏柔性直流电网工程,实现了爱迪生100多年前期待的直流组网能力。目前,该技术和装备已应用到国内多个重大工程,并出口到中东等国家和地区。2022年,成功中标德国北海Dolwin6海上风电工程,实现了高端电力装备首次进入西方发达国家。目前,智能电网重大专项正处于有序实施阶段,随着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调控、大电网柔性互联、电网基础支撑技术等重点任务的统筹部署,智能电网技术的系统性升级与国产化进程有望持续加速,为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强化,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逐步发挥经过多年努力,我国能源科技创新水平已大幅提升,但研究分散化、同质化、碎片化等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科技创新内生动力不强、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现象依然存在。急需充分发挥能源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创新科研体制机制,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十四五”以来,围绕国家能源重大需求和重点方向,组建能源领域国家实验室,重组能源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成立能源领域国家实验室体系创新联盟,持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国家实验室为抓手,探索任务制科研攻关模式,坚持国家战略导向,汇集全国优势力量,开展“大兵团”有组织科研新范式。以我们怀柔实验室灵活燃煤发电团队为例。基于我国富煤少气的能源资源禀赋,团队聚焦灵活燃煤发电这一战略需求,让煤电逼近灵活气电特性,支撑我国波动性新能源大规模消纳。团队组建三年以来,践行新型举国体制,得到了部委、地方、企业、高校等全方位支持,共同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央统筹部署、地方共谋发展。支持怀柔实验室参与煤炭重大专项,承担灵活燃煤发电相关的科研任务攻关。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与实验室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灵活燃煤发电成果在内蒙古自治区内推广应用。部委倾力支持、央企共担使命。国家能源局搭建了首台(套)申报绿色通道,300MW级灵活燃煤机组入选2022年第三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加速示范工程落地。哈电集团、东方电气等装备制造单位深度参与,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投等业主单位积极提供工程示范机会,推动创新要素向国家任务集聚。各类创新主体深度合作、协同攻关。该团队由刘吉臻院士领衔,涵盖设计(华北设计院等)、科研(华北电力大学等)、制造(哈电集团三大主机厂等)、调试(西安热工院等)等10余家单位近100人的产学研融合团队,着力打造了一支“跨领域、跨单位、跨学科”的有组织科研队伍。目前,我们实验室的灵活燃煤发电团队面向重大场景,通过产学研实质性融合、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协同,推动了灵活燃煤发电技术的三级跃升:首先,从设计和制造的源头出发,研制出300MW级新型燃煤发电机组,已在廊坊热电厂示范,调峰容量、调峰速率等核心指标国际领先。随后,依托煤炭重大专项项目,计划研制600MW级新一代超灵活燃煤发电机组,在三峡若羌基地、蒙能集团、华能集团等4个工程示范应用。接着,率先探索1000MW机组灵活性机组技术路线,联合国家电投推动示范应用,为大规模新能源消纳与电网安全稳定提供重要保证。(国家能源局综合司 中能传媒 新华网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