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分享  |  登录  注册
您的位置:中国城市节能网主题活动西部论坛正文

浙江温州:引导光伏、风电企业按照一定比例配置储能

2023-07-10 14:30:43来源:温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点击:401 次

7月6日,浙江温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针对民建市委会《关于聚焦双碳战略 抢抓市场机遇 加快打造全国新能源产能中心和应用示范城市的提案》发布回复。

回复中提到,在动力电池和储能产业链方面,要围绕核心原材料、隔膜材料等环节进行精准招引,补齐产业链条短板,同时培育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重点发展大容量、高密度、长寿命储能和动力电池,加快打造行业竞争优势。

同时,回复还提出,要整合分布式电源、可控负荷、储能装置等资源,探索打造虚拟电厂。在储能领域,全面突破电源侧和电网侧储能,引导光伏、风电企业按一定比例配置储能,加快推进新型储能高质量、规模化、集成式发展。

原文如下:

温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第391号提案的答复函

答复意见:

民建市委会:

你们在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期间所提的《关于聚焦双碳战略 抢抓市场机遇 加快打造全国新能源产能中心和应用示范城市的提案》(政协提案391号)收悉。经调查研究,现答复如下:

同意民建市委会提出的发挥传统产业优势,完善新能源产业体系;优化完善人才政策,加强要素供给保障;拓宽新能源消纳渠道,构建新能源消费体系等加快温州打造全国新能源创新发展高地的建议。

一、前期主要工作

新能源是双碳背景下,引领和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事关城市未来与核心竞争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发展,将其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突破口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不断优化顶层设计,强化政策保障,拼抢攻坚项目,竞速壮大产业,推动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今年1-4月,全市新增光伏装机容量18.47万千瓦(全省第5,其中集中式4.5万千瓦,分布式13.97万千瓦),新增风电装机容量18.25万千瓦(全省第2),新能源产业规上工业产值455亿元,同比增速7.8%,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增速3个百分点,新能源产业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重塑传统产业优势,推动产业链强链补链。一是加快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推动我市传统产业与新能源产业有机结合、集聚发展,截至目前乐清电气产业入选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龙湾新能源产业(三电系统)、瑞安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底盘系统)入选省级第一批产业协同区。二是完成编制“5+5”产业链招商手册工作。围绕“5+5”产业链,分别总结各产业总体概况,结合产业链招引优势和面临瓶颈,对产业链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做出整体研判,提出了产业链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推进举措。三是发力企业“增资扩产”,补强新能源产业链。近年来通过“一局长一项目”精准合作招引,聚焦“高大上、链群配”项目,在青山集团、瑞浦兰钧的聚合带动下,通过引进伟明盛青、比亚迪、格林美、新宙邦等新能源头部企业,落地投资190亿元的温州锂电池新材料产业基地、投资104亿元的温州弗迪动力电池产业园、投资108亿元的温州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园。依托金风科技深远海海上风电零碳总部基地项目,招引落地以电控、轴承等为代表的11家核心零部件企业(含4家上市公司),并与正泰等10余家本土龙头企业实现“链群配”。

(二)落实人才政策,加大要素保障力度。一是加快顶层设计。出台《关于人才引领驱动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举措》,构建“十百千万”人才支撑体系,搭建“1230”人才发展平台,着力打造最优人才生态,截至目前,在温新能源领域高层次人才到达1175人。二是谋划成立新能源学院。今年,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与市经信局共同筹建温州市新能源学院,并已获市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同时将依托新能源学院设立产教融合平台,培养新能源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承担新能源企业员工“学历+技能”培训、为新能源企业与社区提供“立地式”科研服务,打造新能源产业新技术应用与新能源安全特色平台。三是持续改进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方式。从因素法分配改为“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积极支持新能源产业项目建设,在用地方面做好政策指导和服务保障,加大存量土地盘活利用力度,统筹新增计划指标、批而未供土地、存量建设用地等保障新能源项目用地需求,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四是全力保障重大新能源产业项目用能指标。将有限的能耗指标优先用于“大好高”新能源产业项目,今年以来我市已保障5个新能源产业项目用能指标,共新增能耗65万吨标准煤,批复总能耗接近去年全年。五是用足用好新能源能耗抵扣政策。去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统计局 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有关工作的通知》(发改运行〔2022〕1258号),明确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总量和强度控制,我市根据省里有关政策口径、操作办法等细化后推动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的应统尽统、应纳尽纳。落实国家、省工作部署,执行能耗“双控”指标“十四五”初年核定、中期评估、期末考核制度,科学分解每年目标任务,不再下达能耗总量控制指标。

(三)做好清洁能源项目并网接入,完善供给消纳体系。针对我市存在新能源消纳渠道不畅等问题,今年以来我市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强化源网荷储规划统筹协调。编制《温州市电力发展“十四五”规划》,统筹考虑各类电源建设、电网发展、负荷增长等因素,建议科学、合理安排海上风电等清洁能源的建设时序,并加强源网等相关规划的衔接,确保源网协调发展。二是开展新能源绿电交易。通过市场化机制进一步优化配置绿色电力资源,深度挖掘绿色电力零碳属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清洁低碳转型,推进各市场主体按照平等自愿原则,依据现行市场准入相关规定签订入市协议并在浙江电力交易平台注册;及时组织市域内风电、光伏发电企业和有外贸需求符合准入条件的电力用户开展交易培训,熟悉交易方案、交易流程,了解掌握市场主体预期,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参与绿电交易。三是推动数智减碳列入全省试点。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碳均论英雄”评价,创新推出了基于“企业码”平台的“碳效码”,“碳效码·温州专区”列为省级试点。目前,已完成6536家规上工业企业碳效评价,并将碳效评价偏低的企业列为节能改造的重点对象。四是积极推动电力体制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成立国有售电公司,加快推进乐清市、苍南县成立国有售电公司,支持温州绿能售电等公司参与市场交易和售电服务。根据《2023年浙江省电力市场化交易方案》,支持无补贴的风电和光伏发电企业,储能电站等清洁能源开展直接交易。五是推动构建清洁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在廊道资源紧张、新能源规划开发密集地区,结合电网送出和消纳条件,探索能源汇集站规划建设,优先在苍南地区先行先试,服务清洁能源集中消纳。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统筹推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和保供稳价系列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新能源产业链链办统筹谋划、协调调度、督导检查等职能,拼抢攻坚项目、竞速壮大产业,以建设全国新能源产能中心和应用示范城市为统领,积极构建核风光水蓄氢储全链条产业链,全力打造万亿级新产业。重点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尽快形成优势:

(一)聚焦项目攻坚,迅速推动形成全产业链优势。围绕“核风光水蓄氢储”全链条,加快推动重大能源项目早开工、早投运,进一步提升产业链条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全年新增清洁能源装机容量300万千瓦。动力电池方面,年产能26GWh的比亚迪刀片电池项目第一条生产线10月底前投用,年内新增产能2-3GWh;在去年投用瑞浦新能源制造业基地一、二期26GWh项目的基础上,三期24GWh项目力争年内竣工、明年一季度投产,远期规划总产能将达到150GWh;伟明盛青的锂电池新材料产业基地一期年内投产,明年年底全部投产、可年产20万吨三元正极材料;格林美、新宙邦、永青股份合作的温州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园年内开工,建成后可年产50万吨镍钴锰晶体材料、6万吨高纯度碳酸锂材料、10万吨电解液材料。核电方面,加快推进三澳核电一期建设、力争全年完成投资55亿元,二期力争年内核准开工,同步加快三期审批进度。海风方面,金风科技16兆瓦风机12月底前投产,远景8.5兆瓦风机9月底前投产,风机整机产能超90万千瓦;运达海上风电总装基地项目9月底前开工,明年四季度15兆瓦风机投产;建成苍南2号、全容量并网30万千瓦,开工平阳1号、苍南3号两个海上风电项目装机规模140万千瓦,加快苍南1号二期、苍南2号二期等海上风电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年内近海风电项目全部核准。光伏方面,开工建设正泰高效光伏电池、组件及应用产业基地项目和龙港市5GW异质结电池与组件项目,加快推进瑞安市8GW高效异质结光伏电池及8GW组件项目,项目建成后光伏电池产能可达2100万千瓦;瑞安大唐马屿镇林光互补,乐清渔光互补1号项目年内并网发电,新增并网60万千瓦。抽蓄方面,泰顺、永嘉抽蓄加快推进,文成抽蓄力争“十四五”核准开工,建成后总装机达到360万千瓦。储能方面,全年并网投运温州梅屿储能、中国能建永嘉瓯北储能和乐清湾港区共享储能一期,新增储能27.5万千瓦。氢能方面,加快招引德燃氢燃料电池项目落地温州,填补我市氢能产业空白。

(二)聚焦集群发展,迅速推动形成产业竞争优势。对标常州“发、储、送、用”产业环环相扣、成果转换效益明显的产业闭环,我们将抓紧绘制覆盖产业链上下游关键环节的图谱,突出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加快推动产业集群发展。近期突出抓好三条产业链:一是风电产业链。目前已引进了金风科技、运达、远景等项目,计划同步招引11家核心零部件企业(已落地4家,涉及发电机、海缆、结构件、塔筒),并与10余家本土企业(轮毂-浙江东星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齿轮箱-浙江通力传动、风机主机-华仪电气、传感器-贝良风能、发电机-宏发电机及正卿发电机、轴承-人本集团、海底电缆-兴乐集团等)实现链群供应配套,但中上游涉及风电系统建设的主要设备及基础材料存在不足,特别是叶片、发电机、主轴、塔筒等核心产品的生产能力与竞争力不足,齿轮箱、控制系统、轮毂等环节仍为空白。下步要聚焦这些短板领域,大力招引落地一批产业链上下游配套项目,打造形成装备制造、工程设计、施工安装、运行维护、科教培训的全产业链。二是动力电池和储能产业链。目前我市主要有伟明盛青正极材料、瑞浦能源锂电池加工、麦田能源模组PACK和格林美动力电池回收等四块领域,但还缺少上游的碳材料、硅碳材料、氟材料等核心原材料以及隔膜材料等环节的产业布局。下步,要围绕核心原材料、隔膜材料等环节进行精准招引,补齐产业链条短板,同时培育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重点发展大容量、高密度、长寿命储能和动力电池,加快打造行业竞争优势。三是光伏产业。目前我市主要以中下游的光伏支架、逆变器、光伏组件、光伏电站的建设运维、发电上网等业务为主,但上游的光伏玻璃、多晶硅及硅片、光伏薄膜等高附加值领域技术储备与产业布局不足。下步,要支持正泰等相关企业积极向上游产业拓展,同时大力招引一批上游头部企业,推动光伏产业弯道超车。

(三)聚焦科创引领,迅速推动形成创新生态优势。发展新能源产业,平台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一要建强科研平台。主要是4个平台:1.争取金风科技国家级深远海漂浮式海上风电技术创新中心布局温州,着力攻克深远海漂浮式风机重大技术难题,实现关键技术国际领先。2.依托双碳科创港和温大碳中和研究院,加快白马湖实验室温州中心建设,着力攻克动力电池、储能电池重大技术难题,争创省技术创新中心。3.依托中科先进技术温州研究院,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的成果转化和产业落地。4.支持伟明环保与中南大学合作共建新材料研究院,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材料重大技术攻关以及成果转化。此外,还要引导正泰等新能源领域企业的研发机构,加快突破一批新能源应用领域关键技术。二要突破核心技术。迭代制定新能源领域核心技术攻关榜单,推行“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努力实现一批“全球首发、国际领先”成果转化落地。三要育强创新人才。加快构建新能源产业人才支撑体系,年内要建成1个产教融合联盟、1个创新联合体,新引进新能源领域院士鲲鹏1人以上,省级以上人才5人左右,新培育2名产业领军人才、10名首席专家、100名工程师、1000名技术技能人才。特别是在固态电池和钙钛矿领域,争取引育一批国际顶尖人才。

(四)聚焦改革创新,迅速推动形成政策比较优势。要以改革创新来突破三方面的瓶颈制约:一要破解审批服务瓶颈。建立新能源项目集中审批绿色通道,制定项目准入负面清单和企业承诺事项清单,推进实施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实现“拿地即开工”。推动电网企业建立新能源项目接网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新能源项目接网全流程线上办理,大幅压缩接网时间。二要破解要素资源瓶颈。允许“十四五”新增能耗指标跨年度跨地区统筹使用,年度新增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可用于项目能耗平衡。加大绿色金融支持力度,综合运用绿色信贷、绿色发展基金、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工具和支持企业上市等渠道,不断拓宽可再生能源投融资渠道。全力争取新能源产业用地(用海)试点政策支持,加快推进深远海海上风电试点示范项目建设,争取温州占全省总规模达到50%以上。三要破解电力消纳瓶颈。加快推进500千伏瑞安变、三澳核电一期送出工程等项目建设工作,着力构建高承载的坚强主网架,实现新能源最大程度就地消纳。创新探索新能源汇集消纳模式,积极开展需求侧可调节能力建设,为大规模新能源集约接入创造物质条件。研究核风光等清洁能源参与交易机制,支持新能源项目与批发用户开展直接交易。

(五)聚焦应用示范,迅速推动形成应用场景优势。锚定重点领域,深度挖掘重点培育发展前景好、示范作用强的标杆场景,通过场景建设强化新产品新技术应用示范,引领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光伏发电领域,推进新建建筑一体化光伏发电系统,利用商场、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屋顶发展“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分布式光伏,整合分布式电源、可控负荷、储能装置等资源,探索打造虚拟电厂。在储能领域,全面突破电源侧和电网侧储能,引导光伏、风电企业按一定比例配置储能,加快推进新型储能高质量、规模化、集成式发展。在氢能领域,加快推进氢能产业生态建设,支持率先开展氢燃料电池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攻关和示范应用,探索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新模式,争取纳入省级示范区(点)。同时,还要组织举办全国性的新能源产业峰会、展览会,打造一个全国性的交流合作平台,推出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示范应用,全面打响温州新能源产业品牌。

最后,感谢您对发改工作的支持。

温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3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