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年07月07日    星期一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分享  |  登录  注册
您的位置:中国城市节能网行业资讯节能低碳正文

为什么说,工业节能降碳迫在眉睫,应该怎么节能?怎么降碳?

2025-07-07 10:28:51来源:工业节能微信点击:680 次

工业节能降碳迫在眉睫的核心原因在于工业领域占我国总碳排放的70%以上、能源消耗强度仍为世界先进水平的1.5倍。若不加速转型,不仅难以实现"双碳"目标(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还将面临国际碳关税(如欧盟CBAM)、产业竞争力下降等风险。以下从紧迫性、节能路径与降碳策略三方面系统解析:


一、为何迫在眉睫?——工业节能降碳的四大压力

 

政策硬约束

 

"双控"目标倒逼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需达20%,重点行业需形成节能量5000万吨标准煤、减排1.3亿吨CO₂。未达标企业将面临新增产能受限、碳配额缩减等惩罚。

 

设备淘汰时限:如山西省要求2027年前重点行业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基本退出,工业窑炉、锅炉等设备需达能效2级以上。

 

国际竞争压力

 

碳关税冲击:欧盟碳边境调节税(CBAM)已覆盖钢铁、铝等行业,我国出口企业需支付高额碳成本。例如,钢铁产品若未降碳,每吨额外成本超100欧元。

 

绿色贸易壁垒:国际客户要求产品碳足迹认证,锂电池等行业需建立全生命周期碳管理体系以应对。

 

资源环境瓶颈

 

能源效率低下:我国工业能耗强度为欧美日等国的2.3倍,超10%的钢铁、化工产能能效低于基准水平,60%存量设备能效落后。

 

环境容量饱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占69.4%)导致大气污染,工业碳排放占全国总量70%,远超环境承载力。

 

经济成本攀升

 

能源价格波动:传统化石能源价格波动加剧企业成本风险,而节能改造可显著降本。例如,唐山燕东水泥厂通过空压机改造,单位气耗电下降30%。

 


 

二、如何节能?——技术升级与系统优化双轨并进

 

(一)关键技术路径

 

设备能效提升

 

电机系统:推广稀土永磁电机、磁悬浮风机(节电率15%-40%),替代IE3以下低效电机。

 

流体系统优化

 

压缩空气系统:AI动态调压(某案例综合节能27.96%)+余热回收(热效率>60%);

 

循环水泵:永磁变频调速(流量降20%,电耗降49%)+管网扩径(DN200→DN250,阻力降15%-20%);

 

风机系统:三元流叶轮设计(某铜业吨钢电耗降25%)。

 

数字智能管控

 

能源管理系统(EMS):实时监测能耗,AI算法优化生产调度(某铝企单位电耗降15%)。

 

数字孪生平台:模拟碳排放场景指导生产,如水泥窑炉应用年减碳3万吨。

 

余热余压梯级利用

 

化工园区采用"高温发电→中温供暖→低温制冷"模式,综合能源利用率提至85%。

 

钢铁厂余热发电覆盖30%厂区用电(宁波钢铁年减碳7000吨)。

 

(二)系统协同节能

 

多能互补:空压机余热加热循环水,风机余热补偿泵站用电,实现跨系统节能。

 

微电网架构:青岛港24台RTG起重机直流微网,统一调配回馈电能供码头照明,系统能效达92%。

 

 主要节能技术应用效果对比

 

技术类别

典型技术

节能率

应用案例

设备升级

永磁变频电机

15%-40%

开曼铝业年节电300万度

流体系统优化

AI动态调压(空压机)

27.96%

珠海某企业

余热回收

梯级利用(化工园区)

综合能效85%

某化工园区

数字管理

能源管理系统(EMS)

15%

某铝企

 



 三、如何降碳?——结构转型与负碳技术突破

 

能源结构清洁化

 

可再生能源替代:厂房屋顶光伏覆盖(如钢铁企业年发电1.2亿度,减碳8万吨);

 

绿氢应用:玻璃、陶瓷行业以绿氢替代天然气,实现近零排放。

 

工艺流程深度脱碳

 

短流程炼钢:薄带铸轧工艺缩短流程70%,吨钢能耗降200kg标煤;

 

CCUS技术:煤化工行业捕集CO₂矿化制建材(山东京韵泰博年固碳5万吨)。

 

产业链协同降碳

 

绿色供应链:要求供应商提供碳足迹报告,签订《低碳采购协议》;

 

工业固废循环:钢渣与CO₂反应制负碳建材(产品溢价率30%)。

 

负碳技术储备

 

生物质固碳:利用废弃木质素制备燃料,替代20%燃煤;

 

直接空气捕集(DAC):试点项目将CO₂转化为甲醇,经济性优于传统CCUS。

 



四、政策与企业行动指南

 

政策杠杆

 

财税支持:对节能设备更新给予30%-50%补贴(如余热回收、氢能冶金);

 

碳金融工具:碳配额质押贷款、绿色债券降低融资成本。

 

企业实施路径

 

短期(1-2年):变频改造+管网优化(回收期<2年);

 

中期(2-5年):部署数字能碳管理平台,接入省级系统(如上海、河南试点);

 

长期(5年以上):布局绿电+绿氢耦合工艺,打造零碳工厂(如隆基100%绿电供应)。

 


结语:从成本到投资,重塑工业竞争力

工业节能降碳已从"选答题"变为"生存题"。技术层面需打破单点改造思维,以系统集成提升能效;战略层面则需将降碳纳入核心价值链——河北首朗将钢铁尾气发酵制乙醇,年减碳8.9万吨的同时创造新营收,印证了"降碳是投资,非负担"的逻辑。未来十年,抢占绿色技术制高点的企业,将在全球产业洗牌中赢得先机。

 

企业行动建议

 

高耗能企业:优先开展节能诊断,锁定管网泄漏、压力冗余等"隐性浪费";

 

出口导向型企业:构建产品碳足迹体系,规避碳关税风险;

 

技术领先企业:探索氢冶金、生物固碳等前沿技术,制定行业标准。

 

附表:不同规模企业节能降碳实施路径参考

 

企业类型

短期重点(1-2年)

中期布局(2-5年)

长期战略(5年以上)

中小企业

设备变频改造+能源审计

接入区域微电网共享绿电

参与碳普惠平台积累碳资产

大型企业

数字能碳管理系统+余热回收

供应链协同降碳+CCUS技术试点

零碳工厂认证+绿氢替代工艺

工业园区

管网优化+分布式光伏

余热梯级利用+固废循环

构建"气-电-热"多能互补智慧能源网

 

阅读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