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3 17:34:41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点击:678 次
工业和信息化部、水利部近日联合印发《节水装备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30年)》(工信部联节函〔2025〕234号,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着力巩固提升节水装备产业链竞争优势,加快以节水装备高质量发展推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重点节水装备取得突破,节水装备标准体系更加健全,培育一批节水装备龙头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到2030年,构建覆盖全面、技术先进的节水装备体系,高性能、高效率、高可靠性的节水装备供给能力持续增强。
工业和信息化部深入实施工业水效提升行动,完善工业节水政策标准体系,推广先进节水技术装备,优化工业用水结构,过去十年里,以工业用水总量“零增长”支撑了年均5.7%的工业经济增长,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同期下降50%以上。节水装备是节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国家水安全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水资源面临严重短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具体到工业领域,2024年工业用水量为971亿立方米,约占全国用水量的1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24立方米,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同时,工业还肩负着为农业、居民生活提供节水技术装备和产品的重任。
《实施方案》重点关注生产工艺流程中耗水量大的通用设备,围绕推动供水、用水、回用装备发展和数智化转型4项重点任务,提出节水装备亟需攻关的关键零部件、材料和工艺等,通过“点”上突破,构建涵盖材料研发、装备制造、系统集成的节水装备产业链“线”式协同,实现全流程、多场景的“面”上节水。在优化产业创新发展环境方面,围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完善标准体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出支持重点行业用水设备更新及技术改造,加快节水装备重点领域急需标准研制,开展节水法规、政策、标准、技术培训等。
出台《实施方案》是贯彻落实《节约用水条例》、加快发展节水产业的重要举措,能够引导企业采用先进节水技术装备,实施升级改造,提高工业用水效率。同时,引导有关研究机构和重点企业攻克关键共性技术,加快推动节水装备创新研发和迭代升级。相关政策措施为节水装备生产企业以及重点用水企业提供了多方面支持,对提升我国节水装备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构建节水型生产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工信部联节〔2025〕23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水利(水务)厅(局):
现将《节水装备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30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工业和信息化部
水利部
2025年10月22日
节水装备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30年)
水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节水装备是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载体,也是保障国家水安全的基础和支撑。为贯彻落实《节约用水条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提升节水装备自主创新和供给能力,加快构建节水型生产方式,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二、增强供水装备技术创新水平
专栏1 非常规水利用重点装备技术创新
1.再生水回用装置。研制针对再生水中复杂污染物具有强吸附能力的新型吸附材料。加快基于双膜(超滤、反渗透)工艺的污水资源化高品质回用技术推广应用,开发基于膜分离的碳源浓缩装备,推进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厌氧氨氧化技术等示范应用,形成面向未来的再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体系。
2.海水与微咸水处理装置。研制针对海水和微咸水的高效绿色阻垢剂,开发季铵盐类等广谱高效复合杀菌剂。攻克抗氧化、耐海水腐蚀、抗污染的高性能膜材料,提高膜的通量和使用寿命。突破多级水质精准调控装备,实现硬度、盐度、浊度的分级控制。开发紧凑型高压反渗透海水淡化装置,集成能量回收与膜污染自监测功能。优化微咸水梯度脱盐装置,耦合电容去离子与选择性电渗析技术,精准调控离子截留率。探索使用低成本碳膜、陶瓷膜、硅基膜等新型材料。加快高效能量回收装置、海水淡化与可再生能源耦合技术关键材料和设备攻关。
3.集蓄雨水与矿坑(井)水净化装置。研制一体化雨水高效收集装置、雨水净化技术和雨水调蓄设施,提高雨水资源的收集、存储和利用效率,增强供水可靠性。研发矿坑(井)水多级协同处理装备,实现重金属与悬浮物的同步去除。开发重金属离子靶向螯合剂,优化“化学沉淀—吸附—膜分离”组合工艺,研制高选择性离子交换树脂,构建矿坑(井)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系统。
(三)特殊用途水处理装备。面向工业领域用除盐水、无菌水、超纯水等不同水质需求,加快突破多元化制水关键装备瓶颈。聚焦工业用水品质升级与精细化管理要求,系统推进特殊用途水处理装备的集成化、智能化创新,深度融合膜分离、过滤吸附、离子交换等前沿技术与传统工艺,形成多种装备协同的复合式解决方案,实现对不同原水水质的精细化、定制化处理。针对特殊工业用水场景,研发模块化、专业化水处理装备,通过创新工艺与智能监测技术的有机结合,确保用水水质安全稳定。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集中攻克超纯水制备等关键技术难题,实现水质核心指标的精准控制。
三、提高重点用水装备节水效能
(四)洗涤装备。围绕不同工业清洗场景对清洁度、用水效率和微生物含量的差异化需求,重点突破高压高效喷淋装备,通过动态压力调控与多轴联动喷头设计,实现复杂工件表面的全方位、精细化冲刷,自动匹配最佳喷淋参数。研发多功能模块化工业清洗机,集成超声波、电解、高温蒸汽等多种清洗技术。突破洗涤水分级处理回用装备瓶颈,研发高效油水分离、重金属吸附与膜过滤集成装置。推广应用智能变频喷淋装备、撬装式洗涤水分级处理回用装备。探索超临界流体清洗机,实现零残留、高精度清洗。
专栏2 循环冷却关键装备技术攻关
1.智能空气冷却器。重点攻关高效换热元件的结构优化与材质改良,通过改进翅片设计和采用新型材料,提升气热交换效率。研发智能风场控制技术,优化风机布局与运行策略,实现精准风量调节,提高冷却效果。推广应用集成高效换热与智能控制系统的新型空冷器,提升设备性能与冷却效果。
2.高效开式冷却塔。重点攻关高效淋水填料结构优化与材质改良技术,提升气水热交换效率,降低冷却能耗。突破智能节水型布水器设计工艺,实现均匀布水与精准流量控制,减少飘水损失。研发塔群等量布水装置,避免由于配管带来的进水口水量不均衡问题。开发智能水质监测与自动加药系统,实时监控水质变化,精准投加药剂防止结垢腐蚀。推广集成高效填料、智能布水、水质管控系统的高效开式冷却塔,耦合差异化节水消雾技术,提升冷却效率与节水性能。
3.闭式冷却循环装备。重点攻关高效热交换器与密封技术,优化换热管材质和结构,突破迅速泄水防冻和管外结垢技术,提高换热系数,增强抗腐蚀性能和密封可靠性。突破智能变频循环泵控制技术,实现流量与压力的动态调节。研发密闭式膨胀水箱精准稳压系统与在线泄漏监测装置,保障系统压力稳定与介质零泄漏。推广集成高效换热、智能调控、全密闭运行的闭式冷却循环装备。
4.数据中心液冷装备。重点攻关液冷服务器的模块化设计,以及液冷系统与数据中心现有架构的兼容性适配装备。研发冷却液—水双回路热回收与再生水补给接口,实现冷凝水、排液在线过滤回用,减少冷却系统新水取用。推广冷板式、浸没式、喷淋式液冷装备应用,通过封闭循环设计减少水资源蒸发损失。
(六)凝结水回收利用装备。聚焦工业热力系统节水需求,加快攻关凝结水回收利用关键装备,研发高效集成式凝结水回收装置,推动气液分离技术与智能调压、多级过滤、防腐阻垢等设备深度融合。攻克高温高压、高杂质工况下凝结水的稳定收集与高效净化难题,实现对不同行业热力系统凝结水的精准回收利用。研发高效节水型蒸汽疏水阀,提升疏水阀的密封性、耐腐蚀性和响应灵敏度,有效降低蒸汽泄漏率,保障蒸汽系统高效运行。研发模块化智能凝结水回收装备,集成温度、压力、水质传感器与变频控制设备,实现凝结水回收过程的自动监测与动态调控。
四、突破废水循环利用装备技术瓶颈
(八)膜分离装备。围绕不同水质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场景对膜分离装备的高效净化需求,重点攻关抗氧化、耐污染、高性能反渗透膜装置,将膜组件与预处理、后处理设备深度集成,实现高盐度、高硬度水质下的稳定运行。支持智能化膜分离集成系统,融合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等多种膜技术,集成水质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与远程监控模块,实现多膜系统协同运行、自动监测与动态调控,实现工业复杂水质处理与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专栏3 膜分离关键装备技术攻关
1.微滤膜装备。重点攻关微滤膜高精度孔隙结构调控与表面修饰技术,优化膜的过滤精度和抗堵塞能力,提升乳化油分离效率,提高对悬浮物、胶体的截留精度与通量稳定性。突破微滤膜组件的强化过滤流道设计工艺,降低跨膜压力损失。研发智能脉冲反冲洗与在线完整性检测系统,实现高效排污与膜性能实时监测。推广融合高性能膜材料、创新流道结构及智能运维的模块化微滤膜装备,实现过滤过程的精准控制与高效运行。
2.超滤膜装备。重点攻关高通量抗污染超滤膜材料的改性技术,提升膜表面亲水性与机械强度,降低膜污染速率。突破超滤膜组件的错流强化设计工艺,优化水流分布与剪切力,增强抗堵塞能力。研制中空纤维超滤膜,攻克纳米级孔径控制与高通量性能。研发智能反冲洗与化学清洗协同控制系统,实现膜通量的高效恢复。结合模块化、标准化设计理念,实现超滤与微滤装备的灵活组合、快速组装与高效集成,提升循环水水质与系统运行稳定性。推广集成高性能超滤膜、自动反冲洗系统与水质监测功能的超滤膜装备。
3.纳滤膜装备。重点攻关高性能膜材料与抗污染技术,优化膜孔径分布和表面改性工艺,提升膜的选择性与耐化学性,降低膜污染速率。突破膜组件的集成化与智能化控制技术,实现高效分离与自动化运行。研发纳滤膜在线清洗与智能监测系统,实现污染预警和高效清洗策略自动优化。研制具有精准筛分功能的特种纳滤膜装备,解决高盐条件下重金属选择性截留率与膜稳定性协同优化的技术难题。推广集成高性能纳滤膜、优化流道结构、智能运维系统的工业用纳滤膜装备。
4.反渗透膜装备。重点攻关低压高脱盐率反渗透膜材料复合技术,提升盐分截留效率。突破抗污染膜元件流道优化设计工艺,增强膜面流体分布均匀性,延缓污染物附着。研发智能膜性能监测与动态清洗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匹配清洗策略,延长膜使用寿命。推广集成高效反渗透膜与节能型增压泵的反渗透膜装备,结合水质在线监测与远程控制系统,实现高效脱盐与稳定供水。
(九)浓水深度处理装备。针对工业浓水成分复杂、处理难度大等问题,加快攻关适应不同工况的高效浓缩与分质减量装备。创新研制分盐与蒸发结晶一体化装备,精准控制结晶温度、浓度与分离工艺,实现废水高效循环及不同盐类资源化。研发集成机械蒸汽再压缩技术(MVR)的低温真空蒸发结晶装备,突破传统蒸发能耗高、结垢快的瓶颈,提升浓水浓缩倍数与结晶效率。研制高压脉冲电催化反应器、超临界水氧化反应器等特种设备,高效分解浓水中难降解有机物。推广撬装式蒸发结晶装备,实现浓水应急处理与分散式处理,提高浓水处理的适应性与灵活性。
五、推动节水装备产业数智化转型升级
(十)提升装备智能制造水平。系统推进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节水装备制造中的创新融合,推动智能传感设备与具备边缘计算能力的终端深度应用,实现工艺参数动态优化与精准调控。围绕中小型净水装备、一体化膜分离装备、撬装式洗涤装备,推广模块化设计与数字化生产方式,实施智能化改造升级。鼓励龙头企业构建基于人工智能的行业知识图谱与业务协同平台,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协同设计和数字化供应链管理。支持制造企业延伸服务链条,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
专栏4 人工智能赋能工业节水典型应用场景
1.水资源优化配置。以工业企业、园区水资源优化配置为大模型应用场景底座,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水源特征、用水需求、管网动态等多源数据,整合水质、水量、水压等多维参数。基于深度学习框架,将一水多用的工艺逻辑、分质用水的水质标准、串联用水的路径规划、梯级利用的能量转化关系,与非常规水利用等数据融合建模,利用线性规划和网络流算法优化水资源分配与水流路径。结合动态仿真技术,实时监测用水状态并动态调整,实现水资源高效配置利用。
2.水循环利用调控。以工业废水处理及循环利用系统为大模型应用场景底座,通过深度学习模型解析水质监测数据、生化处理工艺参数及污染物转化规律,实现水处理工艺的智能调控与能耗优化。整合污水理化指标、生物菌群分布、设备运行状态等数据信息,构建水质变化预测模型与废水循环利用生成方案。开发基于强化学习的药剂投加智能控制、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设备故障识别等技术,推动废水循环利用决策管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形成兼具实时调度、异常预警、策略生成功能的智能决策系统,提升水重复利用率。
3.漏损预警监测。以水资源输配管网为大模型应用场景底座,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构建高精度漏损监测与定位体系。通过部署智能传感器网络采集供水管网压力、流量、声波等数据,利用深度学习算法识别漏损特征信号,实现漏点的实时监测与精准定位。针对工业园区供水管网、循环冷却水系统等多场景,研发耐腐蚀、防渗漏新型管材以及高密封性接头,突破微弱漏损信号识别算法、管网状态智能评估技术等关键环节,形成“监测—预测—优化—执行”闭环,降低漏损率与水资源浪费。
(十二)构建数智化节水管理平台。以监测仪表、数据库、模型软件等为支撑,搭建智慧用水管理系统、水平衡测试系统以及工业水处理大数据平台,重点攻关用水数据实时采集与传输、设备智能诊断与预警等关键技术,实现用水数据实时准确采集与异常智能识别、水平衡在线分析等功能。加快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开展自主可控工业控制设备、智能传感器、精密计量器具研发,推动巡检机器人、自动节水器等智能终端应用,提升节水管理平台智能化决策水平和运行效率,实现水资源动态管理、全流程智能监测和自适应优化调度。
六、优化产业创新发展环境
(十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依托节约用水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等工作机制,加强节水装备发展整体规划布局,扩大水效标识产品范围。落实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相关政策,支持重点行业节水装备设备更新及技术改造。探索设立节水产业基金,发挥绿色金融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开发“节水贷”等绿色金融服务,引导企业积极采购节水装备,对符合条件的节水项目优先给予支持。落实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保险补偿政策,支持先进节水技术装备推广应用。
凡来源注明中国城市节能网的内容为中国城市节能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