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年01月14日    星期二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分享  |  登录  注册
您的位置:中国城市节能网要闻快讯新闻资讯正文

财政部:2025年财政政策方向是清晰明确的,是非常积极的

2025-01-10 21:03:27来源:中国政府网点击:1029 次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月10日下午举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财政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财政高质量发展成效,并答记者问。释放哪些信号?一起来看——

财政部:2025年财政政策方向是清晰明确的 是非常积极的

2025年,财政部门将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打好政策“组合拳”。这方面大家很关心,可以告诉大家,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未来可期。大家很关心具体数据,因为还要履行法定程序,确定后才能发布。请大家放心,2025年财政政策方向是清晰明确的,充分考虑了加大逆周期调节的需要,是非常积极的。同时,我们也充分考虑了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


财政部:2025年要提高赤字率 具体多少要履行法定程序后公布

赤字率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热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2025年要提高财政赤字率。


第一,关于提高赤字率的目的。提高财政赤字率,将为今年经济发展注入更多动力。赤字率提高以后,可以更多利用财政空间,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随着赤字率的提高,再加上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必然会带动更多的银行信贷和社会资本的投资,进而促进有效需求的增加。更多资金可以用于支持就业和消费,以及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关于提高赤字率的条件。我们有较大的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这一点在之前的新闻发布会上曾经提到过。从中长期来看,我国经济仍具有较高的增长潜力。一是我国政府负债率显著低于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财政总体是健康的、可持续的。二是我们的政府债务对应着大量优质资产,这些资产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另外,中国国债目前的实际利率水平,明显低于中国经济的实际增长率。因此,政府举债是可持续的。


第三,关于如何确定赤字率。确定赤字率,需要统筹考虑国家发展需要、宏观经济增长潜力、宏观调控安排、财政收支形势,以及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等因素。我们在确定赤字率时有充分的论证和分析。实际上,根据宏观经济周期性变化,通过提高赤字率,加强逆周期调节,也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


关于2025年赤字率具体是多少,我们需要履行法定程序后,才能及时向社会正式公布。


财政部:12万亿元一揽子化债方案最新进展情况

为支持地方化解债务风险,我们制定实施了近年来力度最大的一揽子化债方案合计安排12万亿元政策资金。这里给大家通报最新进展情况,2024年的2万亿元置换额度,12月18日已经全部发行完毕。2025年的2万亿元置换债券,已启动相关发行工作。


财政部:研究扩大专项债的使用范围,允许用于房地产相关的“两个领域”

研究扩大专项债的使用范围,允许用于房地产相关的“两个领域”,这都是增加有效需求的政策。在2025年新增发行的专项债额度内,地方可根据需要,统筹安排用于土地储备和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这两个方面的专项债项目


财政部:抓紧研究专项债支持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政策

还有2项具体政策措施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一项是专项债支持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的政策,我们正在配合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抓紧研究,细化有关措施安排;另一项是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提升这些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目前相关银行正在测算和细化补充资本金的方案,我们将抓紧推动实施。


财政部:2025年将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等

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对重点领域的保障,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在惠民生方面,将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推动增加居民收入。在促消费方面,我们将充分运用财税工具,支持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加大消费品以旧换新力度,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让消费更有温度、更加便利。在增后劲方面,我们将支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大对教育科技、乡村振兴、绿色低碳、区域重大战略等重点领域的支持,促进我国经济行稳致远。


财政部:推出有利于扩大就业的新举措

首先,确保稳岗促就业政策“不退坡”。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社保费率、一次性扩岗补助等稳岗扩岗政策,持续减轻企业经营成本。


其次,推出有利于扩大就业的新举措。按照党中央部署,财政部将配合有关部门着力支持重点领域发展,包括文旅行业及其他现代服务业、外贸领域等。这些行业发展更加稳定、发展得更好,就能够吸纳更多就业。


第三,更好推动小微企业吸纳就业。积极用好创业担保贷款奖补、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等政策工具,引导银行贷款等向小微企业倾斜,更好促进小微企业发展,从而提升它们吸纳就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