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6 17:07:27来源:决策杂志微信点击:713 次
01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碳汇。
你可以把碳汇想象成地球的“吸碳海绵”,好比厨房里的海绵能吸水一样,“碳”是二氧化碳,“汇”指吸收和储存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过程。
自然界中存在着几个天然的“大号吸碳器”,比如森林,海洋,湿地和泥炭地。
“林业碳汇其实就是发挥森林固碳释氧的功能,并根据相关的规则进行碳汇交易的过程和机制。当然,人类也能造‘人工碳汇’,种树造林相当于给地球‘加装新海绵’。”一位林业专家说。据测算,森林每增加1立方米蓄积量,可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出1.62吨氧气。
那碳票又是什么?
林业碳票是指权属清晰的林地、林木经过监测核算、专家审查、技术确认等流程后,制发的碳减排量凭证。
简单来说,就是将林木的固碳量换算为减排量后,以“票”的形式发给林木所有权人,相当于每片林子的固碳功能可以作为资产进行交易、抵销、融资的“身份证”。
策叔注意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而森林不仅是水库、钱库、粮库,也是一个“碳库”。在“双碳”战略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碳汇交易已成为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政策和促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
从国家层面来看,林业碳汇在碳市场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我国全国性碳市场主要有碳排放强制配额(CEA)和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两类基础产品,二者存在互补的关系。市场预测统计,2030年全国林业碳汇CCER市场潜在价值可达千亿级,市场潜力巨大,是一个“印钞机”。
从地方层面来看,林业碳票成为地方碳交易实践探索的主要选择。
林业碳票是CCER备案暂停之后,各地积极探索形成的一种市场化推进林业碳汇的交易机制,具有生态、社会、金融三重价值,成为林业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传统林业依赖采伐,碳汇交易则让“不砍树,能致富”成为可能。福建三明、贵州毕节、安徽滁州等地先后开展了林业碳票试点,为探索林业碳汇交易路径积累了宝贵经验。比如,福建三明市的林农靠碳票交易,每亩林子每年可以多赚100-300元。
可以说,林业碳汇让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能够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安徽自身来看,加快开发林业碳汇资源大有可为。
安徽是南方重点集体林区,经相关部门测算,2023年安徽林木植被碳储量1.9亿吨,其中森林碳储量1.5亿吨,中幼林面积占比超过全国平均值,每年林业碳汇增量约2096万吨,现在全国碳市场平均交易价格已突破100元/吨,理论价值较高。
从地市层面来看,安徽林业碳票交易已有多个成功案例。
滁州市以林业碳票为质押物的“碳票生态贷”,单笔交易金额100万元;宣城市备案2笔林业碳票累计14万吨;安庆市通过购买林业碳票,替代生态环境损害赔偿10.77万元。这些都为安徽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林业碳票交易积累了有益经验。
4月24日举办的安徽省林业碳票首发活动,推动安徽全省林业碳汇工作迈上新台阶,就是要用好林业碳汇“印钞机”,不断拓宽林业碳票消纳渠道,为绿色发展贡献力量。更重要的是,做好林业碳汇大文章,安徽不仅有优势、有条件、有基础,还有着行之有效的打法。
长期以来,森林资源长期存在“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等“四难”问题,各地都在积极破解,安徽也给出了自己的解法。
安徽坚持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创新林业发展的步法、手法和打法,从做好顶层设计入手,着力构建省级林业碳票制度,发布了《安徽林业碳票项目方法学》,出台了《安徽省林业碳票管理办法(试行)》,在全省范围内对林业碳票制发进行了统一规范。
着力建设林业碳票政策体系,构建“碳票+金融”“碳票+ESG”“碳票+司法”“碳票+零碳景区”等多种消纳渠道,搭建多种形式的“碳票+”应用场景,推动森林资源价值实现转化。
凡来源注明中国城市节能网的内容为中国城市节能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