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分享  |  登录  注册
您的位置:中国城市节能网政策法规国家政策正文

拓展产业新空间 “光伏+”持续升温

2023-09-04 12:23:57来源:经济参考报点击:945 次

高速公路边坡铺上光伏板;光伏建筑一体化大力推进;光伏制氢为“绿电”大规模消纳提供新路径……当前我国可再生能源正全面迈向高质量跃升发展新阶段,“光伏+”也持续升温,新模式不断涌现。业内人士指出,未来光伏发电与传统业态跨界融合将愈发显著,为产业发展开拓新空间。

交能融合加快布局

一排排光伏发电设备顺着枣菏高速公路旁的边坡绵延数十里,这是全国首个全路域交通与能源融合项目——枣菏高速交能融合(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工程。

据了解,5月10日,该项目金乡段并网发电,金乡零碳智慧服务区同步启用。截至8月4日,金乡段路域光伏在试运营阶段已累计发电500余万度,节约标准煤约18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150吨,日均发电量可满足800多户家庭的日常用电需求。

交能融合一体化智慧平台实时监测显示,金乡零碳智慧服务区日均绿电发电量约为2050千瓦时,光伏车棚、垂直轴风机、屋面光伏等设施上汇集的光能通过光储直柔一体化系统,合理运用到服务区各负荷点,达到服务区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目的,服务区实现了100%“绿电”供应和“电中和”运营,仅试运营阶段已累计节省电费数万元。

光伏等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在交通领域的应用是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的关键,也给交通、能源两大行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新思路。

中国能建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指出,交通网和能源网融合发展是打造交通能源新基建的创新模式与新业态,在绿色公路、绿色轨道交通、绿色港口、绿色船舶、绿色航道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数据显示,现阶段,在我国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中,交通用能占比约17%,碳排放结构中交通占比约10.4%。交通用能结构中,电力占比不到5%,绿色电力占比不到2%。

结合交通领域的建设条件以及用能需求,推动公路、港口、铁路等典型应用场景的绿色电能替代,可以有效发挥新能源的就地可靠替代作用。仅以当前全国约18万公里的在运收费公路为例进行估算,考虑公路两侧的可利用宽度、桥隧比、植被覆盖等差异性条件,可开发光伏潜力可达到1亿千瓦左右。

“交通行业与可再生能源具有广阔的融合发展空间,既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可再生能源,又有利于推动交通能源低碳转型,共同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贡献。”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王大鹏说。

“光伏+”新模式涌现

交能融合加快布局是光伏跨界融合新模式不断涌现的一个缩影。

得益于政策的持续发力和技术的飞速进步,光伏等新能源已成为我国新增电源的主体。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我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4.9亿千瓦,同比增长42.9%。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党委委员、总规划师张益国表示,“十四五”期间,围绕十大可再生能源基地和沙、戈、荒地区为重点大型光伏风电基地建设已经全面铺开。以光伏、风电为主,火电、水电、光热发电、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等多种能源品种相互融合的新能源基地开发模式已经成型。

他指出,当前,全国范围内因地制宜的农(牧)光互补、林光互补、渔光互补等复合开发模式全面推进,光伏+5G基站、大数据中心等信息产业应用场景不断扩展,光伏+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铁路沿线设施、高速公路服务区及沿线等交通领域开发模式持续突破。

浙江正泰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战略发展中心副总经理王荃指出,海宁正泰工业园区智慧用能应用场景项目就针对工厂停车需求,结合分布式光伏电站,构建了包含电动汽车光储充在内的微电网系统;针对工厂冷热需求,结合分布式燃气发电,构建了含燃气内燃机溴化锂机组在内的冷热电联供系统。

持续推动光伏跨界融合发展

在业内人士看来,未来,多场景下“光伏+”综合开发模式将持续推动光伏跨界融合发展,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

“光伏与土地复合、环境修复、多能互补、基础设施等领域的跨界融合,正在驱动着场景变革。”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地区部总裁刘玉玺认为,随着“光伏+绿色建筑”“光伏+绿色交通”“光伏+绿色工业”“光伏+绿色生活”等众多模式的涌现,“光伏+N”将领跑“零碳未来”。

“‘双碳’目标下,光伏发电与传统业态跨界融合愈发显著,‘光伏+’模式或将迎来蓬勃发展的新时代。”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闫俊义表示,未来,“光伏+”成熟模式将进一步加速部署,光伏制氢、光伏建筑一体化、光储直流供用电等创新模式将逐步成熟。光伏发电与终端能源电力消费将全面融合,形成无处不在的“光伏+”发电应用格局。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氢能分会会长魏锁指出,在“双碳”背景下,用光伏等新能源发电、电解水制取氢气,是未来氢能发展的主要方向,有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光伏+氢能”深度融合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制氢和大规模集中式光伏发电制氢一体化模式,在为绿电大规模消纳提供新路径的同时,也为化工、钢铁、建筑等领域提供了“绿氢方案”。

据他介绍,今年,我国光伏制氢一体化项目捷报频传,据不完全统计,仅2023年上半年,全国公布的各类光伏制绿氢规划及开工项目数量已突破4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