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年07月10日    星期四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分享  |  登录  注册
您的位置:中国城市节能网零碳城市零碳城市正文

徐伟:《加快节能降碳协同 推进零碳城市发展》

2025-07-09 22:55:45来源:能源世界点击:684 次

徐伟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研院首席科学家、专业总工

顾我国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第三个是绿色发展理念。我个人认为,绿色发展理念着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注重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这就是绿色发展。低碳,是全社会都在关注的主题,节能更是一个普遍话题,从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社会开始关注建筑节能,我国大概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也开始了相关工作。

绿色、节能、低碳这三者是什么关系呢?绿色是否涵盖低碳,低碳是否等于节能,不能简单画等号,它们具体是什么关系,却不一定能完全说清楚,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现在都说要建设好房子,好房子有很多方面,比如安全、舒适、绿色、智慧,这里的绿色和前面讲的绿色是不是一回事呢?这里并没有讲节能低碳。绿色建筑里面包括舒适,为什么舒适又放在好房子里,所以好房子和绿色低碳又是什么关系呢?

从国家层面来看,过去四年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都有不同主题:2021年主题是“节能降碳 绿色发展”,2022年是“绿色低碳 节能先行”,2023年是“节能降碳 你我同行”,2024年是“绿色转型 节能攻坚”。这表明国家层面将绿色、低碳、节能都提出。在新时期、新时代,对绿色、节能和低碳的理解,与从前有很大不同。基于新时期发展理念,我今天想表达三层意思:一是高性能的节能建筑是节能降碳的基础;二是零碳建筑引领未来发展;三是建筑和能源行业的深度融合,推进城市迈向零碳。

高性能节能建筑是节能降碳的基础

推动建筑可持续节能是全球建筑领域的重要工作。回顾从20世纪70年代到现在,全球建筑节能标准大致提升了50%~70%,未来还有可能再提升50%~70%。在过去的一二十年里,国际上很多发达国家都提出了超低、近零、零能耗建筑以及类似定义,并开展相关工作。例如,1977年丹麦的太阳能房,2015年美国能源部发布的文件等,都表明主要发达体国家建筑在迈向超低/近零,我们统称为高性能的节能建筑。

我国建筑能耗和碳排放持续攀升。虽然我国建筑节能工作卓有成效,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2000—2023年,建筑能耗上涨了三倍,到目前大概占到终端能耗的22%,碳排放也大概是22%。我国单位面积的能耗强度仅为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和美国相比约为其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总量仍然在上升,单位强度也并未达到高的水平,但如果节能工作不坚定执行,强度可能会上升。

在过去的15年里,在国家支持、国际合作和各种项目政策指引下,我国近零能耗建筑从0到1,已形成中国体系。这个体系首先是技术体系:2010—2015年,探讨中国近零能耗建筑的定义及与欧美的区别;2015—2020年,基本建立该体系,并在此指引下开发了一系列高性能的产品和部品;2020—2025年,超低/近零能耗建筑从单体迈向区域,未来从能源角度看,还要向零碳零能转变。

在迈向近零能耗建筑体系中,我国建立了标准体系。该体系先与国际对标,再形成中国特色的国家标准,分为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和零能耗三类。其中,超低能耗是初级表现形式,近零能耗是高级表现形式,零能耗是终极目标,难度较大。过去五年甚至更早,有23个省市发布各自的地方超低能耗或者近零能耗建筑标准,在标准体系不断完备的情况下,示范工程也逐渐增多。

展望未来,2025年、2035年、2050年,尤其是到2030年,在科技和标准的指引下,工程示范和工程发展将得到迅猛发展。从2010年起步到现在,全国大概有5000万平方米的超低/近零能耗建筑,已覆盖全国主要气候区和建筑类型,规模化大、单体量大超大体量的建筑也都出现。在绿色、低碳、节能理念指引下,高性能的节能建筑为今后的降碳奠定了基础。

零碳建筑引领未来发展

当前正处于转型期,从能耗的强度、总量双控迈向碳排放的双控。回顾2020年以来的国家政策,包括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政策,以及发改委、住建部的政策等,都能洞察到这一趋势。

202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这与十年前、二十年前的转型不同,重点在“全面”二字。紧接着7月,又出台《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解决能和碳的转换问题。城乡建设领域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的工作方案》,进一步细化了转型的路径、步骤和力度。

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建筑能耗到能双控如何发展?以2020年为界,2020年之前我国完成建筑节能三步走(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30%的节能率到50%,再到65%)。2020年提出“双碳”战略目标后,在能源转型和向碳排放双控转型过程中,我们思考:2030年、2035年乃至2050年,强制性的节能标准是否要提升到超低能耗或近零能耗的水平,是针对新建建筑还是改造建筑的强制性?个人认为,在2030年前后,全社会都应该实现超低能耗。未来到2035年及以后,在新政策、新形势新基准下,要从能的双控迈向碳的双控,届时会有碳的强制性标准约束。

在这方面,我们已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除研究工作外,最重要的是正在建立“1+N”的标准体系。“1”是国家标准《零碳建筑技术标准》;“N”是建立细化类型、区域,从建筑迈向园区,再到建筑空间,从上到下全覆盖,这种标准体系日趋完善。

在这个标准体系下,实现零碳建筑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经过几个步骤:首先迈向低碳,在现节能强规下努力容易实现;再往前走一步近零碳,有条件的地区和建筑类型可能达到;在零碳基础上,实现全过程零碳(考虑建材生产、运输、建造、运行、拆除及材料再利用等全过程)。

目前,零碳建筑在低碳近零碳基础上实现,大概有三个路径:一是产销平衡型,某种意义上就是零能耗建筑,与节能有关;二是柔性适配性,与电网系统深度融合,建筑物可调节电力、电量,通过电网减碳实现;三是抵消综合性,当建筑自身达到近零碳建筑后,剩下的通过碳抵消实现,这对绝大多数工程技术人员来说还是陌生领域,需通过绿电、CCER等自愿性减排、碳交易的市场化手段实现。

同时,在零碳建筑过程中,我们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开展了“零碳建筑关键控制指标及示范”专项研究,已征集30项67平方米工示范程。去年9月22日,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发布了首批25个零碳项目的评审,未来零碳建筑将引领发展。

建筑和能源的深度融合

节能降碳同向而行。建筑能耗碳排放具有相关性,节能一定降碳,但减碳不一定都是节能。建筑领域强调能效优先,重点推动节能以达到降碳目标。我们有一个设想:到2025年,主要是能效提升即节能;到2030年,是能效提升加渐进的能源脱碳,也就是与能源系统的深度融合;到2030年之后,实现深度能源脱碳。建筑领域要与能源领域深度融合,包括电力系统和用电终端的同步深度转型。

截至今年第一季度,全国风电装机容量已达14.82亿千瓦,提前六年完成了2030年12亿千瓦的目标,为能源转型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分布式光伏(主要是建筑光伏)累计装机达到3.7亿千瓦,“十四五”期间约2.96亿千瓦。2024年,分布式光伏占全部光伏发电装机的42%,建筑领域光伏一体化工作在去年得到迅速发展。

这种跨界融合有很多支撑,例如江苏作为东部省份,装机容量超过新疆。过去近零能耗建筑是被动优先、主动优化,可再生能源最大化;未来零碳建筑很可能是光伏优先,主被动优化,能源生产消费协同,方法、原则发生了改变,需要密切关注。

在建筑层面实现光储泵充柔结合,区域层面实现源网荷储泵充源网荷储泵充(充即车网互动,柔即柔性用电)共同实现区域的零碳或低碳发展。

未来零碳能源系统供给将加快零碳城市的发展。未来建筑领域的降碳边界不光是建筑本身,一定会与工业、交通、能源协同,实现化石能源向零碳能源系统转变的变革

节能是降碳的基础,近零能耗建筑即将迈向全面实施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型,零碳建筑技术标准是主要支撑从单体到园区再到城市,建筑和电力的跨界融合,这是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阅读下一篇
新闻排行榜 今日 本周 本月
  1. 新华社丨建设零碳园区,三部门这样部署
  2. 徐伟:《加快节能降碳协同 推进零碳城市发展...
  3. 绿色工厂申报全面指南——涵盖申报条件、流...
  4. 数个“第一”!这场重要发布会,消息汇总→
  5. 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 《计...
  6. 解读《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行动方案...
  7.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
  8.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大稳就业政策支持...
  9. 关于组织申报2025年近零碳排放区场景建设工...
  10. 北京2025年第一批面向民间资本公开推介119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