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年11月27日    星期四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分享  |  登录  注册
您的位置:中国城市节能网要闻快讯新闻资讯正文

欧洲12个超低能耗新建筑示范项目案例分享

2025-11-27 21:38:41来源:云规划点击:673 次

欧洲超低能耗新建筑示范类项目聚焦研发、验证并推广创新且具成本效益的超低能耗建筑技术,通过分析技术的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在多个新建筑项目中落地示范,并形成可在欧洲范围内复制的经验。此类项目核心目标是突破传统建筑能耗瓶颈,结合本地气候、资源与经济条件,打造 “低能耗、低排放、高舒适” 的建筑标杆,同时推动产业链协同(如建材、技术供应商、建筑企业),为欧盟建筑领域碳中和奠定基础。以下是各案例及对应城市的具体展开:



01 阿姆斯特丹(荷兰)- NEXT-BUILDINGS

1. 项目背景与定位


阿姆斯特丹的 NEXT-BUILDINGS 项目落地于 “豪滕港(Houthaven)” 区域 —— 曾为港口与木材加工区,现转型为 residential 社区,规划 7 个岛屿、2200 套住宅、70 艘船屋及 5 万㎡公共设施。项目核心是在该区域的 “Blok 0” 地块打造 3 万㎡净零能耗建筑(含 250 套住宅、700㎡工作室 / 工坊),并创新采用 “未来居民联合体主导开发” 模式(非传统开发商主导),同时配套 “Brede 学校”(气候中和建筑与教育结合的典范),目标是为高密度城市新区的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建设提供范例。


2. 核心技术与措施


建筑设计与能效优化:


Blok 0 的 9 栋建筑(总建筑面积 2.54 万㎡)采用 “高保温围护结构 + 被动式设计”,外墙保温层厚度达 300mm,窗户为三层真空玻璃(U 值≤0.7 W/(㎡・K)),建筑气密性达 N50≤0.6 ACH(每小时换气次数),通过自然通风优化(如庭院导风设计)与太阳辐射利用(南向大面积玻璃窗 + 遮阳系统),将建筑最终能源需求从基线 100 kWh/(㎡・yr) 降至 30 kWh/(㎡・yr)。


Brede 学校(建筑面积 6000㎡)采用 “屋顶集成光伏 + 被动式采光”,屋顶安装高效光伏组件(总功率 113 kWp),室内通过 “中庭透光设计 + 智能照明控制”( daylight 感应调光),使照明能耗降低 40%,最终能源需求从基线 103 kWh/(㎡・yr) 降至 28 kWh/(㎡・yr)。


能源系统整合:


建筑能源供应采用 “光伏 + 区域供暖 / 制冷” 协同模式:Blok 0 的光伏系统(总功率 270 kWp)年发电量 270 MWh,满足建筑 30% 的电力需求,剩余电力接入电网;区域供暖 / 制冷网络采用 “ waste-to-energy 余热 + 太阳能热”,为建筑提供稳定的供暖与制冷,避免独立燃气锅炉使用,减少化石能源依赖。


安装智能监测系统:在部分住宅与学校部署智能电表、热表及 web-based 数据采集平台,实时监测能耗数据,优化能源调度(如光伏出力高峰时优先满足室内用电需求),同时向居民开放能耗数据,引导节能行为。


3. 项目成效与挑战应对


核心成效:


能源与环境:Blok 0 年减少最终能源需求 1778 MWh、一次能源需求 2844 MWh、CO₂排放 611 吨;Brede 学校年减少最终能源需求 450 MWh、一次能源需求 612 MWh、CO₂排放 53 吨;光伏系统投资回收期约 7 年。


社会与经济:创新的 “居民联合体开发” 模式提升居民参与度,建筑入住率达 98%(2016 年 6 月数据);项目推动本地光伏、保温建材产业链发展,创造 200 余个绿色就业岗位。


关键挑战与应对:


高初始投资:通过 “多方融资机制” 解决 —— 开发商连接电网需缴纳的费用补贴部分区域供能系统成本,能源服务公司(Westpoort Warmte)投资剩余供能设施并通过运营收益回收成本;阿姆斯特丹市政府通过调整地块价格,补偿开发商超低能耗技术的额外成本,避免 “开发商成本转嫁至房价”。


金融危机导致融资延误:引入专业投资者(如银行),同时阿姆斯特丹开发公司调整 “80% 住宅预售才开工” 的要求,在预售率未达标时仍启动建设,最终通过后续销售完成资金回笼。



02 毕尔巴鄂(西班牙)- BUILDSMART

1. 项目背景与定位

毕尔巴鄂的 BUILDSMART 项目由巴斯克政府住房与公共工程部主导,落地于葡萄牙特市(大毕尔巴鄂区域),目标是为 “社会住房” 打造超低能耗标杆 —— 既要满足被动式太阳能建筑标准(目标年能源需求 42 kWh/(㎡・yr)),又要控制成本(适配低收入租户支付能力),同时采用低环境影响建材,避免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建筑模式,为西班牙乃至南欧社会住房的超低能耗转型提供可复制方案。


2. 核心技术与措施


低成本高效能围护结构:


创新采用 “动态墙体(Parietodynamic wall)”:墙体集成建筑通风系统,通过空气层热缓冲作用,夏季减少热量进入,冬季储存太阳辐射热量,同时配合 “纳米技术绝缘涂料”(兼具保温与防水功能),使外墙传热系数(U 值)降至 0.15 W/(㎡・K),较传统社会住房降低 60% 热损失。


绿色屋顶:屋顶铺设 150mm 厚植被层 + 防水层 + 保温层,夏季通过植被蒸腾降温(使屋顶表面温度降低 5-8℃),冬季通过保温层减少散热,同时提升建筑隔音效果(降噪量达 20 dB),且建材均选用本地可再生材料(如植被土取自周边改造场地,减少运输能耗)。


能源系统与居民参与:


能源供应以 “被动式太阳能利用为主 + 高效设备为辅”:建筑南向设计大面积双层玻璃(U 值 0.8 W/(㎡・K)),配合可调节外遮阳(夏季遮挡直射阳光,冬季最大化太阳辐射进入),满足 60% 的冬季供暖需求;剩余需求由高效燃气锅炉(效率≥92%)补充,避免高成本热泵系统,平衡能耗与经济性。


居民行为引导:每栋建筑大厅安装 “能源显示屏幕”,实时展示建筑整体供暖、照明及电力消耗数据,同时为每户提供 “能耗周报”(含节能建议,如 “调整室内温度 1℃可节省 5% 供暖费”),通过透明化数据提升居民节能意识,避免 “技术节能被不良行为抵消”。


3. 项目成效与特色


核心成效:建筑实际年能源消耗达 45 kWh/(㎡・yr)(接近目标 42 kWh/(㎡・yr)),较西班牙传统社会住房(平均 120 kWh/(㎡・yr))减少 62.5% 能耗;CO₂排放量较传统建筑减少 58%,且建材 embodied energy(隐含能源)降低 30%(因采用本地可再生材料)。


特色价值:突破 “超低能耗建筑 = 高成本” 的认知,通过技术选型(如动态墙体替代昂贵的地源热泵)与本地建材利用,使建筑总成本仅比传统社会住房高 8%,且通过政府补贴(占额外成本的 60%),确保租户租金未显著上涨,验证了超低能耗技术在社会住房中的可行性。



03 赫尔辛堡(瑞典)- NEXT-BUILDINGS

1. 项目背景与定位

赫尔辛堡是瑞典气候行动先锋城市,已实现 CO₂排放较 1997 年减少 88%、化石能源占比低于 20%,目标 2030 年实现碳中和并向周边输出低碳能源。NEXT-BUILDINGS 项目是该市 “31.1 万㎡生态区” 开发的首期工程,核心是打造 “主动式住宅(Active House)”—— 不仅满足超低能耗(空间供暖需求≤16 kWh/(㎡・yr)),还能主动发电 / 供热(向电网 / 区域供暖网络输出能源),同时融入用户参与与需求控制,为北欧高密度生态区的 “能源自给 + 社区协同” 提供示范。


2. 核心技术与措施


主动式能源生产与协同:


建筑集成可再生能源系统:每户屋顶安装光伏组件(总功率按户型配置,平均每户 3 kWp),年发电量满足家庭 40% 的电力需求,多余电力接入区域智能电网(参与调峰,如冬季傍晚用电高峰时向电网输送电力);同时,建筑供暖系统与区域供暖网络联动,在建筑余热过剩时(如夏季光伏发电高峰 + 室内散热),将余热接入区域供暖网络,为周边建筑提供热量,实现 “建筑 - 社区” 能源协同。


高效能源回收技术:采用 “废水热回收系统”,收集居民生活废水热量(水温约 30℃),通过热泵提升至 45℃后用于生活热水预热,使生活热水能耗降低 50%;同时,机械通风系统配备全热交换器(热回收效率≥85%),减少通风能耗。


用户参与与需求响应:


每户配备 “智能家居控制终端”,可实时查看光伏发电量、电力 / 热力消耗数据,并远程控制室内温度(分区域调节)、照明及家电开关,系统会根据电网电价(动态电价)推送 “错峰用电建议”(如 “夜间电价低时启动洗衣机”),引导用户参与需求响应,降低用电成本。


社区层面建立 “能源共享平台”,居民可通过平台将多余光伏电力出售给邻居(价格低于电网电价),或捐赠给社区公共设施(如社区中心),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与社区凝聚力。


3. 项目成效


能源与环境:主动式住宅的空间供暖需求实际达 14 kWh/(㎡・yr)(低于目标 16 kWh/(㎡・yr)),年向电网输出光伏电力约 2.5 MWh / 栋,向区域供暖网络输出余热约 1.2 MWh / 栋;CO₂排放量较传统建筑减少 92%(因可再生能源占比超 80%)。


社会价值:用户参与需求响应后,平均每户年电费节省 150 欧元,同时社区能源共享平台提升居民环保参与感,平台注册率达 90%,为后续生态区规模化推广奠定基础。(更多国际超低能耗案例分享,请登录被动房之家网站)



04 伊斯坦布尔(土耳其)- NEED4B


1. 项目背景与定位

伊斯坦布尔的 NEED4B 项目落地于 “奥兹耶金大学(Özyeğin University)” 校园内的 “语言学院(ScOLa)” 建筑,总建筑面积 1.78 万㎡(7 层,南北朝向),毗邻尼桑泰佩 residential 区与 Ümraniye 金融区。项目核心目标是打造 “地中海气候区超低能耗公共建筑标杆”—— 通过被动式设计与可再生能源整合,将建筑最终能源需求降至 35 kWh/(㎡・yr),同时作为 “教学示范建筑”,让学生直观学习绿色建筑技术(如实时监测能耗数据、参与技术优化),并融入 “零伊斯坦布尔 2050” 倡议(由该校协调的区域碳中和计划),推动学术与实践结合。


2. 核心技术与措施


被动式设计适应地中海气候:


建筑立面优化:南向与部分东向立面采用 “穿孔水平遮阳百叶”(铝合金材质,穿孔率 30%),夏季遮挡直射阳光(减少 70% 太阳辐射进入),冬季允许散射光进入;西向与部分东向立面采用 “垂直穿孔遮阳”,抵御午后高温(地中海气候夏季西晒强烈),配合外墙 200mm 厚保温层(U 值≤0.25 W/(㎡・K)),使建筑夏季制冷需求降低 60%。


中庭缓冲空间:建筑南向设置 “内部天井(void)”,作为热缓冲 zone—— 夏季通过天井顶部排风系统排出热空气,形成自然通风;冬季关闭排风系统,天井内空气吸收太阳辐射后形成 “热库”,为周边教室供暖,减少机械系统依赖。


可再生能源与智能监测:


能源系统采用 “光伏 + 地源热泵 + 太阳能热” 协同:屋顶安装 160 kWp 光伏组件(年发电量 16 万 kWh,满足建筑 25% 的电力需求);地下埋设 100 口地埋管(深度 100m),配合地源热泵(COP=4.5 for 供暖,COP=3.8 for 制冷),满足建筑 80% 的供暖与制冷需求;太阳能集热器(200㎡)用于生活热水预热,使生活热水能耗降低 40%。


多维度监测平台:建筑部署 “能源性能监测与优化平台”,实时采集光伏发电量、热泵运行数据、各区域温湿度及 CO₂浓度,通过 AI 算法优化设备运行(如 “当 CO₂浓度超 1000 ppm 时自动增大通风量”),同时向学生开放数据接口,用于绿色建筑相关研究(如 “不同遮阳策略对能耗的影响”)。


3. 项目成效


能源与环境:建筑最终能源需求实际达 38 kWh/(㎡・yr)(接近目标 35 kWh/(㎡・yr)),一次能源年节省 621 MWh;CO₂排放量较传统公共建筑(平均 120 kWh/(㎡・yr))减少 70%,且通过学生参与研究,已产出 10 余篇绿色建筑技术相关论文,推动学术成果转化。


示范价值:为地中海气候区公共建筑提供 “被动式设计为主、主动式技术为辅” 的低能耗路径,避免盲目采用高成本设备(如大型光伏阵列),平衡能耗、成本与舒适性。



1. 项目背景与定位

莱切的 NEED4B 项目落地于城市中心区域(毗邻历史城区与学生休闲空间),建筑为 “混合用途”—— 地下 1 层与地面层为商业空间(商铺),地上 1-3 层为办公空间,总建筑面积 5214㎡。项目核心目标是解决 “地中海南部地区夏季制冷能耗高” 的痛点,通过创新技术将建筑制冷能耗降低 50% 以上,同时确保建筑与历史城区风貌协调(莱切为意大利南部历史名城,建筑外观需符合本地美学),打造 “历史城区周边超低能耗新建筑”标杆,为南欧类似城市提供可复制方案。


2. 核心技术与措施


夏季制冷优化与被动式设计:


围护结构创新:外墙采用 “双层表皮 + 高效保温”,外层为透气陶土板(本地传统建材,符合历史风貌),内层为 150mm 厚岩棉保温层(U 值 = 0.18 W/(㎡・K)),双层之间形成 200mm 空气层,夏季通过空气流动带走热量(空气层内温度较室外低 4-6℃),冬季关闭空气层通风,形成保温 buffer;窗户为三层玻璃(U 值 = 0.8 W/(㎡・K))+Low-E 涂层(减少太阳辐射进入),进一步降低制冷负荷。


自然通风与夜间降温:办公区域采用 “可开启外窗 + 屋顶排风帽”,夏季夜间(室外温度低于室内)开启外窗与排风帽,通过热压通风排出室内热量,将室内温度降至 24℃以下,减少次日制冷系统启动时间(每天可减少 3 小时制冷运行);商业区域采用 “地板送风 + 置换通风”,冷空气从地板风口送出(密度大,贴近地面),热空气从顶部排出,制冷效率较传统吊顶送风提升 30%。


能源系统与 BIM 管理:


高效能源供应:采用 “变频热泵 + 太阳能热”,热泵 COP=4(供暖)、COP=3.5(制冷),可根据负荷动态调节输出功率(部分负荷时效率提升至 COP=5);屋顶安装 50 kWp 光伏组件(年发电量 5.5 万 kWh),为热泵与照明供电,减少电网电力依赖;太阳能集热器(100㎡)用于商业区域生活热水,降低燃气消耗。


BIM 全流程管理:项目从设计、施工到运营全程采用 BIM 技术,设计阶段模拟不同保温层厚度、遮阳策略的能耗效果,选择最优方案;施工阶段通过 BIM 协调各专业(如光伏与屋顶结构、热泵管道与建筑管线),避免冲突;运营阶段将 BIM 模型与能耗监测数据关联,直观展示 “技术措施 - 能耗效果” 对应关系(如 “双层表皮使制冷能耗减少 25%”),便于后续优化。


3. 项目成效


能源与环境:建筑实际年 primary energy 消耗 45 kWh/(㎡・yr),较基线(传统混合用途建筑 81 kWh/(㎡・yr))减少 44%,年节省能源 187 MWh;CO₂排放量较传统建筑减少 52%,且建筑外观与历史城区协调(陶土板外墙获当地文化部门认可)。


创新价值:验证了 “传统建材与超低能耗技术结合” 的可行性,如陶土板既满足风貌要求,又通过双层表皮设计实现高效隔热,为历史城市周边的新建筑开发提供 “风貌保护与能耗降低双赢” 的路径。



1. 项目背景与定位

卢布尔雅那的 EE-HIGHRISE 项目以 “埃科银屋(Eco Silver House)” 为示范建筑 —— 位于市中心商业、商业与休闲核心区,为 11 层高层住宅(128 套公寓,总建筑面积 1.29 万㎡),目标是打造 “高层超低能耗建筑(被动式住宅标准)” 标杆,突破高层住宅因 “表面积 / 体积比小、热损失集中、风荷载大” 导致的能耗瓶颈,同时整合可再生能源、智能控制与生态材料,为中东欧高层住宅的超低能耗转型提供技术范式。


2. 核心技术与措施


高层被动式设计与围护结构:


围护结构全方位优化:外墙采用 “预制 timber 保温模块”(保温层厚度 250mm,U 值 = 0.13 W/(㎡・K)),模块工厂预制、现场组装,减少施工误差与能耗;屋顶为 “绿色屋顶 + 400mm 岩棉保温”,同时安装光伏组件(总功率 33 kWp,年发电量 33 MWh);窗户为三层真空玻璃(U 值 = 0.6 W/(㎡・K))+ 电动遮阳(根据太阳高度角自动调节),阳台采用 “封闭设计 + 保温门”,避免传统开放式阳台的热损失(高层阳台风大,传统设计热损失占建筑总损失的 20%)。


气密性与热桥控制通过 “连续密封带 + 高气密性门窗框”,使建筑气密性达 N50≤0.5 ACH;对建筑转角、阳台与墙体连接等热桥部位,采用 “保温包裹 + 特殊节点设计”(如转角处保温层延伸 500mm),将热桥损失降低至建筑总能耗的 5% 以下(传统高层住宅热桥损失常达 15%)。


能源系统与智能管理:


区域供暖与余热回收:建筑接入城市区域供暖网络,每户配备独立热交换站(可调节供暖温度),同时采用 “全热回收通风系统”(热回收效率 85%),回收室内排风热量(如厨房、浴室排风),预热室外新风,使冬季新风加热能耗降低 80%;夏季通过通风系统的显热回收,减少室外热空气进入。


智能控制与生态细节:每户配备 “智能控制中心”,可远程调节室内温度(分区域控制)、照明及光伏电力使用(如 “优先使用光伏电力为家电供电”);建筑采用 “雨水回收系统”(收集屋顶雨水,用于 toilet 冲洗与绿化灌溉,年节水 1.2 万 m³),建材优先选用本地可再生材料(如 timber 模块来自斯洛文尼亚本地林场,减少运输能耗)。


3. 项目成效与经济分析


核心成效:建筑最终能源需求从基线 143 kWh/(㎡・yr) 降至 51 kWh/(㎡・yr),年节省最终能源 2109 MWh、一次能源 2239 MWh,CO₂排放年减少 937 吨;居民满意度调查显示,室内温度稳定性(冬季波动≤2℃)与隔音效果(室外噪音降低 40 dB)评分达 90 分(满分 100)。


经济可行性:项目总投资 1714.8 万欧元(较传统高层住宅高 122.6 万欧元),年能源成本节省 7.79 万欧元,投资回收期约 16 年(考虑建筑 50 年使用寿命,全生命周期内能源节省收益超投资额外成本);同时,光伏系统年发电量 33 MWh,可带来额外收益约 4 万欧元,进一步缩短回收期。




1. 项目背景与定位

里昂的 NEXT-BUILDINGS 项目落地于 “里昂 - 康 fluence” 区域 —— 法国最大城市再生项目之一(面积 150 公顷,现有建筑面积 60 万㎡,新增 100 万㎡),项目核心是打造 1.23 万㎡“零能耗建筑群(HIKARI)”,由日本建筑师隈研吾设计,联合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与东芝合作,整合 “透明光伏立面 + 生物质热电联产 + 相变储热” 等创新技术,目标是为高密度城市再生区的超低能耗建筑提供 “技术集成 + 跨国家合作” 的范例,同时推动里昂 - 康 fluence 区域实现 “零碳目标”(新增建筑但不增加温室气体排放)。


2. 核心技术与措施


创新能源生产与存储:


透明光伏立面与屋顶光伏:HIKARI 的 3 栋建筑中,住宅建筑(MINAMI)采用 “21 kWp 透明光伏立面”(玻璃夹层嵌入薄膜光伏组件,透光率达 40%,满足室内采光需求),办公与商业建筑屋顶安装 168 kWp 高效光伏组件(转换效率≥22%),总光伏系统年发电量约 25 万 kWh,满足建筑 20% 的电力需求。


生物质热电联产(CHP)与储热:建设 75 kW 生物质 CHP 机组(燃料为本地生产的菜籽油),年发电量约 50 万 kWh、供热量约 80 万 kWh,满足建筑 50% 的电力与 70% 的供暖 / 生活热水需求;配套 63 m³ 热水储 tank(应对供暖高峰)与 20 ㎡石蜡相变储冷装置(夏季储存冷量,减少制冷机组启停),同时通过吸收式制冷机(利用 CHP 余热与地下水热量)满足办公区域制冷需求,实现 “能源梯级利用”(CHP 余热先供暖,再用于制冷)。


建筑能效与智能控制:


高保温与气密性设计:外墙采用 “钢筋混凝土框架 + 200mm 岩棉保温层”(U 值 = 0.15 W/(㎡・K)),窗户为三层玻璃(U 值 = 0.75 W/(㎡・K))+ 木质铝合金窗框(兼顾保温与美观),建筑气密性达 N50≤0.6 ACH;通过 “自动遮阳系统”(根据太阳辐射强度自动调节遮阳角度)与 “夜间通风”,进一步降低夏季制冷负荷。


智能传感与管理:建筑内安装 1 万个传感器(含图像运动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CO₂传感器),实时监测室内环境与设备运行状态,通过建筑能源管理系统优化设备输出(如 “会议室无人时自动关闭照明与降低空调风量”);同时,100 kWh 电池储能系统储存 CHP 与光伏多余电力,在用电高峰时释放,减少电网峰谷差依赖。


3. 项目成效与复制价值


核心成效:HIKARI 建筑群年实现 CO₂减排超 300 吨,最终能源需求较传统建筑减少 75%;项目已成为里昂 - 康 fluence 区域的 “零碳建筑标杆”,后续新建住宅 block 均采用该项目的技术标准(如光伏集成、生物质 CHP)。


复制价值:通过跨国家合作(法国 - 日本)引入先进技术(如透明光伏立面),同时结合本地资源(如菜籽油燃料),验证了 “国际技术本地化” 的可行性;项目经验已被里昂市政府纳入《城市再生能源规划》,计划在 2030 年前推广至全市 50% 的新建建筑。



1. 项目背景与定位

马尔默的 BUILDSMART 项目聚焦 “大型公共建筑与住宅混合社区” 的超低能耗开发,落地于 “马尔默生活(Malmö Live)” 中心(市中心,毗邻中央车站)与 “许勒(Hyllie)” 新区(城市东南增长极,围绕新火车站开发),涵盖 4 类建筑 —— 酒店、办公楼、2 类 residential 建筑,总建筑面积 5.18 万㎡。项目核心目标是结合瑞典寒冷气候与高环保要求,打造 “全生命周期低能耗” 社区,整合 “地热能、光伏、智能电网” 等技术,同时推动 “废弃物能源化”(如木材废弃物产沼气),为北欧大型城市新区的超低能耗建设提供规模化范例。


2. 核心技术与措施


区域能源系统与可再生能源整合:


深层地热与绿色制冷:在许勒新区的 “Klipporna 办公楼” 部署 “深层绿色制冷系统”——70 口深度 220m 的地埋管(封闭水循环),利用地下 10-12℃恒定温度为建筑供冷(通过换热器为室内辐射冷梁与空气处理机组供冷),满足建筑 100% 的夏季制冷需求,较传统电动制冷机减少 43 吨 CO₂排放 / 年;同时,配套 “地热热泵 plant”( heating 输出 800 kW、制冷输出 800 kW),为周边住宅提供供暖与制冷,可再生能源占比达 90%。


光伏与废弃物能源化:马尔默生活中心的酒店屋顶安装 500 kWp 光伏组件(年发电量 55 万 kWh),满足酒店 30% 的电力需求;许勒新区建设 “木材废弃物沼气 plant”,将本地建筑木材废弃物转化为沼气(年产能 10 万 m³),用于 CHP 机组发电 / 供热,同时配套 “冰储冷系统”(夏季储存冷量,满足大型活动(如会议、演唱会)的峰值制冷需求)。


建筑单体能效优化:


围护结构与设备:所有建筑采用 “低 U 值窗户(U 值≤0.8 W/(㎡・K))+ 自动遮阳 + 高保温外墙(U 值≤0.18 W/(㎡・K))”,办公建筑采用 “开放式办公布局 + daylight 优化”(减少照明需求),酒店客房采用 “智能客房控制系统”(客人离开时自动关闭空调、照明与家电);同时,建筑内均采用 “低能耗家电”(如 LED 照明、一级能效冰箱),进一步降低终端能耗。


智能电网与需求响应:项目接入马尔默智能电网,建筑的光伏、储能、CHP 机组与电网实时互动,在电网电价高时(如冬季傍晚)优先使用本地发电与储能,在电价低时(如夜间)储存电力;同时,酒店与办公楼参与 “需求响应计划”,电网负荷高峰时接受 “降负荷指令”(如短暂降低空调温度 1℃),获得电网公司补贴,年额外收益约 10 万欧元。


3. 项目成效


能源与环境:4 类建筑总最终能源消耗从基线 138 kWh/(㎡・yr) 降至 70 kWh/(㎡・yr),年节省最终能源 3014 MWh、一次能源 4448 MWh;CO₂排放年减少 2625 吨(含深层地热制冷减少 43 吨、地热热泵减少 382 吨)。


经济与社会:项目总投资 6279.5 万欧元(欧盟资助 407.5 万欧元,占 7%),通过能源节省与需求响应补贴,年收益约 200 万欧元,投资回收期约 31 年(考虑建筑 60 年使用寿命,全生命周期收益为投资的 2 倍);同时,项目推动本地地热能、光伏产业链发展,创造 150 余个长期就业岗位。(更多国际超低能耗案例分享,请登录被动房之家网站)




1. 项目背景与定位

慕尼黑的 DIRECTION 项目落地于 “NU-office” 建筑 ——1.1 万㎡的办公与商业综合体(含商铺、办公室),项目核心目标是打造 “非住宅类超低能耗建筑标杆”,通过创新技术实现 “primary energy 需求≤42 kWh/(㎡・yr)”(较德国办公建筑平均水平减少 40%),同时获得国际 LEED 白金认证(绿色建筑最高等级),重点关注 “环境友好建材、室内空气质量、能源灵活性”,为德国乃至欧洲办公建筑的超低能耗转型提供技术与管理范式。


2. 核心技术与措施


高绩效建筑设计与能源系统:


围护结构与被动式优化:外墙采用 “双层保温(外层 150mm 矿棉 + 内层 100mm 聚苯板)”,U 值 = 0.12 W/(㎡・K);窗户为三层 Low-E 玻璃(U 值 = 0.5 W/(㎡・K))+ 电动外遮阳(根据太阳辐射自动调节);屋顶安装 “光伏 + 保温一体化系统”(光伏组件下方铺设 200mm 保温层),总光伏功率 50 kWp(年发电量 5.5 万 kWh),满足建筑 15% 的电力需求;同时,建筑采用 “自然通风 + 机械通风结合”,夏季可开启窗户实现自然通风,冬季通过机械通风系统(全热回收效率≥85%)预热新风。


吸收式热泵与区域供能:采用 “区域供暖驱动的吸收式热泵”,以区域供暖热水(90℃)为驱动热源,从地下水(12℃)中提取热量,提升至 55℃后用于建筑供暖,COP=1.8(较传统电热泵更适用于区域供暖普及的慕尼黑);同时,夏季利用吸收式热泵实现 “制冷模式”(从地下水吸热,为建筑供冷),减少电动制冷机使用,降低电力消耗。


室内环境与智能管理:


室内空气质量保障:建筑内安装 “CO₂传感器 + PM2.5 传感器”,CO₂浓度超 800 ppm 时自动增大通风量,PM2.5 超 50 μg/m³ 时启动空气净化装置;同时,采用 “低 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建材”(如水性涂料、无甲醛家具),室内甲醛浓度≤0.03 mg/m³(远低于欧盟标准 0.1 mg/m³),提升员工舒适度与工作效率。


智能能源管理系统:部署 “中央能源控制器”,实时采集光伏发电量、热泵运行数据、各区域能耗数据,通过算法优化设备运行(如 “光伏出力高峰时优先为办公设备供电”);同时,为租户提供 “能耗可视化平台”,展示各租户的电力、热力消耗,引导租户节能(如 “某租户能耗高于平均水平时推送节能建议”)。


3. 项目成效与挑战


核心成效:建筑实际 primary energy 消耗 42 kWh/(㎡・yr)(达到目标),较基线(70 kWh/(㎡・yr))减少 38%,年节省一次能源 308 MWh;CO₂排放年减少 207 吨(排放强度 12 kgCO₂/(㎡・yr));LEED 白金认证评估中,“能源与大气”“室内环境质量” 两项指标均获满分。


关键挑战与应对:


租户与业主利益不一致:业主投资超低能耗技术,但租户支付能源账单,导致租户缺乏节能动力。项目通过 “固定能源费用套餐”(租户支付固定费用,业主承担超出部分)吸引租户,同时通过能耗可视化平台展示节能收益,提升租户参与度;此外,建筑因超低能耗特性,租金较周边同类建筑高 5%,仍保持 95% 出租率,验证了超低能耗建筑的市场吸引力。


光伏与电网匹配:初期光伏发电量与建筑用电需求错峰(如周末光伏出力高但办公用电低),项目通过 “与周边居民社区签订电力购买协议”(周末光伏电力低价出售给居民),提升光伏自用率,减少弃电。




1.项目背景与定位

斯坦布鲁日的 NEED4B 项目落地于比利时蒙斯市 24 公里处,建筑为 “木质结构被动式住宅”(总建筑面积 219㎡),核心目标是验证 “低成本木质超低能耗住宅” 的可行性 —— 采用本地可再生木材作为主要建材(减少 embodied energy),结合被动式设计与小型光伏系统,将建筑 primary energy 需求降至 34 kWh/(㎡・yr),同时为后续升级为 “正能源建筑”(能源产出大于消耗)预留空间,为比利时弗拉芒地区的乡村超低能耗住宅建设提供范例。


2. 核心技术与措施


木质结构与被动式设计:


建筑主体采用 “预制木质框架 + 木质外墙板”(木材来自比利时本地可持续林场,FSC 认证),框架间填充 180mm 厚纤维素保温材料(U 值 = 0.15 W/(㎡・K)),屋顶铺设 200mm 厚岩棉保温 + 绿色植被层,地面为 “防潮层 + 200mm 聚苯板保温 + 混凝土楼板”,整体建筑气密性达 N50≤0.5 ACH;窗户为三层玻璃(U 值 = 0.7 W/(㎡・K)),南向窗户面积占墙面 60%(最大化太阳辐射利用),北向窗户面积仅占 20%(减少热损失)。


被动式供暖与制冷:冬季通过太阳辐射(南向窗户)与室内散热(家电、人体)满足 70% 的供暖需求,剩余需求由 “木质燃烧 stove”(高效,热效率≥85%,燃料为本地木材废料)补充;夏季通过 “夜间自然通风”(开启南北窗户形成穿堂风)与 “绿色屋顶降温”,将室内温度控制在 26℃以下,无需机械制冷。


能源监测与后续升级:


小型可再生能源与监测:屋顶安装 3 kWp 光伏组件(年发电量 3000 kWh),满足建筑 40% 的电力需求;室内安装 “全维度能耗监测系统”,实时采集电力、热力消耗、温湿度数据,通过 web 平台向业主展示(如 “本周木材 stove 消耗木材 50kg,供暖 400 kWh”),帮助业主优化使用习惯。


正能源建筑预留:建筑设计时预留 “电池储能接口” 与 “额外光伏安装空间”,计划未来增加 2 kWp 光伏与 5 kWh 电池,使建筑年能源产出超消耗,成为正能源建筑,进一步降低碳排放。


3. 项目成效


能源与环境:建筑实际 primary energy 消耗 34 kWh/(㎡・yr)(达到目标),较比利时传统乡村住宅(平均 120 kWh/(㎡・yr))减少 72%;CO₂排放年减少约 8 吨(因木质建材 embodied energy 低,且木材 stove 燃烧的木材为可再生能源,碳排放视为中性)。


经济价值:项目总投资约 25 万欧元(较传统住宅高 5 万欧元),年能源成本节省约 1500 欧元(电力 + 木材燃料),投资回收期约 33 年;但木质建筑维护成本低(每 10 年维护一次,费用约 2000 欧元),全生命周期成本低于传统砖石结构住宅。




1. 项目背景与定位

巴利亚多利德的 DIRECTION 项目落地于 “CARTIF III” 建筑 ——4075㎡的科研办公建筑(CARTIF 技术中心使用,含办公室、实验室),位于西班牙中部(地中海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项目核心目标是打造 “科研类超低能耗建筑标杆”,通过整合 “地源热泵、光伏、生物质锅炉” 等技术,将建筑最终能源需求从基线 75 kWh/(㎡・yr) 降至 35 kWh/(㎡・yr)(减少 53%),同时满足科研建筑的特殊需求(如实验室恒温恒湿、设备高电力需求),为南欧科研建筑的超低能耗转型提供技术方案。


2. 核心技术与措施


适应气候的能源系统:


地源热泵与生物质锅炉协同:办公区域采用 “地源热泵系统”(100 口地埋管,深度 80m),夏季制冷(COP=4.2)、冬季供暖(COP=4.5),满足办公区域 100% 的供暖与制冷需求,且通过 “季节性土壤热平衡设计”(夏季向土壤放热,冬季从土壤吸热),确保土壤温度稳定;实验室与工业设施的热力需求由 “高效生物质锅炉”(效率≥90%,燃料为本地农业废弃物 —— 秸秆、果壳)满足,提供生活热水与实验室加热需求,避免电加热高能耗。


光伏与电力优化:屋顶安装 45 kWp 光伏组件(年发电量 6.1 万 kWh),满足建筑 15% 的电力需求(优先供应实验室设备与办公家电);同时,建筑采用 “智能电力分配系统”,在光伏出力高峰时(正午)优先为高能耗设备(如实验室离心机)供电,在出力低谷时(夜间)使用电网电力,减少电力成本与碳排放。


建筑设计与能效优化:


围护结构与被动式设计:外墙采用 “200mm 厚矿棉保温层 + 陶土外饰面”(U 值 = 0.18 W/(㎡・K)),窗户为三层玻璃(U 值 = 0.8 W/(㎡・K))+ 外遮阳(夏季遮挡阳光);建筑采用 “玻璃幕墙 + louvre 百叶”,提升 daylight 利用率(减少照明需求),同时 louvre 百叶可调节角度,控制太阳辐射进入;实验室采用 “分区恒温控制”(不同实验区域温度精度 ±0.5℃),避免整体过度耗能。


余热回收与需求管理:实验室通风系统配备 “全热回收器”(热回收效率≥80%),回收排风热量预热新风;办公区域采用 “ occupancy 传感器”(无人时自动关闭照明与空调);同时,建筑接入西班牙智能电网,参与 “需求响应”(电网高峰时实验室非关键设备暂停运行),年节省电费约 8000 欧元。


3. 项目成效与挑战


核心成效:建筑实际最终能源消耗 35 kWh/(㎡・yr)(达到目标),年节省最终能源 163 MWh、一次能源 277 MWh;CO₂排放年减少 101 吨(排放强度 11 kgCO₂/(㎡・yr)),较传统科研建筑减少 70%。


关键挑战与应对:


西班牙光伏政策变动:2010-2014 年西班牙取消光伏上网电价、征收电网接入费,导致光伏收益大幅降低。项目通过 “限制光伏出力 + 自用优先” 解决 —— 安装光伏功率调节器,避免电力过剩(减少电网接入费),同时优化用电 schedule,提升光伏自用率(从 50% 提升至 75%);此外,将多余光伏电力用于 “建筑预热 / 预冷”(如夏季正午光伏出力高时提前降低室内温度,减少后续制冷需求),减少能源浪费。


用户舒适度与节能平衡:初期采用 “全集中式室温控制”,导致用户体验差(如办公室温度不可调节)。项目调整为 “集中控制 + 局部微调” 模式,允许用户在 ±2℃范围内调节温度,同时通过 “节能奖励”(如某办公室能耗低于平均水平,给予科研经费补贴),平衡舒适度与节能目标。



1. 项目背景与定位

布罗斯与瓦尔贝里的 NEED4B 项目聚焦 “预制化超低能耗木质别墅” 的研发与示范,在两个城市分别建设 1 栋预制木质别墅(面积 140-200㎡):布罗斯的别墅作为 “全规模测试实验室”(用于测试不同 HVAC 设备、用户行为对能耗的影响,配备 100 个监测点),瓦尔贝里的别墅作为 “展示住宅”(向公众开放,推广预制超低能耗技术)。项目核心目标是打造 “可规模化复制的预制超低能耗住宅”,适应北欧至西欧多样气候(如芬兰、德国、英国),同时推动木质建材与预制建筑产业链发展,为瑞典住宅领域碳中和提供低成本路径。


2. 核心技术与措施


预制化木质结构与能效优化:


建筑采用 “预制木质框架模块”(工厂预制,现场组装,工期较传统建筑缩短 50%),框架间填充 180mm 厚纤维素保温材料(U 值 = 0.15 W/(㎡・K)),外墙为 “木质装饰板 + 防水透气膜”(符合瑞典住宅美学),屋顶铺设 200mm 厚岩棉保温 + 光伏组件(3 kWp / 栋,年发电量 3000 kWh),窗户为三层真空玻璃(U 值 = 0.6 W/(㎡・K))+ 电动遮阳;建筑气密性达 N50≤0.5 ACH,通过被动式设计(如南向大窗、北向小窗)最大化太阳辐射利用。


适应多气候的 HVAC 系统:别墅配备 “模块化 HVAC 系统”—— 在寒冷气候(如芬兰)可增加 “地源热泵模块”(COP=4.5),在温和气候(如德国)可仅用 “全热回收通风 + 生物质 stove”,在温暖气候(如英国)可简化为 “自然通风 + 太阳能热”;布罗斯的测试别墅通过更换不同 HVAC 模块,验证了系统在 - 20℃至 30℃气候范围内的适应性,能耗波动≤10%。


智能监测与用户引导:


全维度监测系统:布罗斯的别墅安装 100 个监测点(含电力、热力、温湿度、 occupancy 传感器),实时采集 “设备运行数据(如热泵 COP)、用户行为数据(如开关窗频率)、环境数据(如太阳辐射强度)”,用于分析 “技术 - 行为 - 能耗” 的关联(如 “用户开窗频繁会使供暖能耗增加 15%”);瓦尔贝里的别墅安装 30 个监测点,向参观者实时展示能耗数据(如 “今日光伏发电量 20 kWh,供暖能耗 15 kWh”)。


用户行为引导:为别墅配备 “智能家居 APP”,用户可查看实时能耗、接收节能建议(如 “当前室内温度 24℃,降至 22℃可节省 8% 供暖费”),同时提供 “能耗排行榜”(与其他示范别墅用户比较),通过 gamification 提升用户节能积极性;布罗斯的测试显示,用户使用 APP 后,平均能耗减少 12%。


3. 项目成效


能源与环境:别墅最终能源需求降至 50 kWh/(㎡・yr),较瑞典传统预制住宅(平均 100 kWh/(㎡・yr))减少 50%;CO₂排放年减少约 12 吨 / 栋(因木质建材 embodied energy 低,且光伏与生物质 stove 减少化石能源使用)。


复制与产业价值:项目形成 “预制超低能耗木质别墅” 标准方案(含设计图纸、建材清单、施工流程),已被瑞典 3 家建筑企业采用,计划 2030 年前建设 500 栋;同时,推动本地预制建筑产业链发展,创造 80 余个就业岗位(如模块工厂工人、HVAC 技术人员),预制模块生产成本较初期降低 20%(规模化效应)。

新闻排行榜 今日 本周 本月
  1. 总投资1亿,张家口市桥西区15个小区空气源热...
  2. 二十国集团峰会宣言: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
  3.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听取推动高质量...
  4. 国家发展改革委修订输配电成本监审和定价办...
  5. 欧洲12个超低能耗新建筑示范项目案例分享
  6. 关于印发输配电定价成本监审办法、省级电网...
  7. 15个上榜!2025年度领航级智能工厂培育名单...
  8. 13部门联合印发《广安市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
  9. 关于印发国家碳达峰试点(黔南高新技术产业...
  10. 关于印发《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25年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