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5 10:18:35来源:泉心.羽翼微信点击:693 次
在工业能源系统规划中,电、气、冷、热的协同是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实现低碳转型的关键方向,以下从协同逻辑、技术路径及创新模式展开探讨。
一、协同核心逻辑:供需匹配与系统耦合
- 能量梯级利用:根据不同能源形式的品位(如高温热能用于发电,低温余热回收供暖/制冷),形成“发电-供热-供冷”的多级利用链条。例如,燃气轮机发电后的高温烟气可驱动余热锅炉产蒸汽供热,低温余热通过吸收式制冷机供冷。
- 互补调节特性:电负荷波动大时,可通过储热、储冷设备平衡供需(如夜间电价低谷时储热,白天放热供热);燃气系统可作为电力系统的调峰备用(如燃气轮机快速启停应对用电高峰)。
- 多能联产集成:通过“冷热电联产(CCHP)”技术,以天然气为一次能源,同时产出电、热、冷,系统能效可达70%以上,较传统分供模式节能30%以上。
二、关键技术与创新路径
1. 能源转换设备的协同集成
- 联产设备升级:如“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搭配吸收式制冷机,实现“发电+供热+供冷”三联供;工业窑炉余热通过ORC(有机朗肯循环)发电后,剩余热量用于烘干或供暖。
- 电-热/冷转换:利用电制热(热泵、电锅炉)、电制冷(离心式冷水机组)将电能转化为热/冷能,灵活匹配工业工艺需求(如冬季用电锅炉补充供热,夏季电制冷优先满足高负荷冷需求)。
2. 储能与智能调控技术
- 储热/储冷:工业余热可通过相变储热罐(如熔融盐储热)储存,供非生产时段使用;冰蓄冷系统在夜间制冰储冷,白天释冷满足空调负荷,降低电网峰荷压力。
- 智能能量管理系统(EMS):通过大数据分析工业各环节的电、气、冷、热负荷曲线,实时优化能源分配(如优先使用余热供热,不足部分由燃气锅炉补充,多余电力可售电或储能)。
3. 可再生能源与多能协同
- 风光电与热/冷耦合:光伏或风电多余电量可用于电制热(如空气源热泵)或储氢,氢气再用于燃气轮机发电或供热;太阳能集热器与储热罐结合,为工业过程提供稳定热源。
- 工业余热与电网互动:钢铁、化工等行业的高温余热发电后并入电网,同时电网低谷电可用于工业储能,形成“余热发电-电网调峰-储能再利用”闭环。
三、创新规划模式与案例
1. 园区级多能互补系统
在工业园区中建设集中式能源站,通过“燃气CCHP+光伏+储热储冷”组合,为企业统一供电、供热、供冷。例如,某工业园区采用燃气轮机联产电和蒸汽,蒸汽一部分供热,另一部分驱动溴化锂机组供冷,光伏电力优先满足企业用电,多余电量储热,系统综合能效提升40%。
2. 虚拟电厂与需求侧响应
将工业企业的电、气、冷、热设备(如电锅炉、蓄冷装置、燃气锅炉)作为“虚拟电厂”资源,通过电价信号引导企业灵活调整用能方式(如电价高时用储冷供冷,电价低时用电储热),实现多能协同调峰。
3. 低碳化与数字化融合
结合碳交易机制,规划时优先使用可再生能源和余热,减少化石能源消耗;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模拟不同能源组合的碳排放与经济性,优化投资方案(如对比“光伏+电储能”与“燃气CCHP”的全生命周期成本与碳减排效益)。
四、挑战与未来方向
- 技术瓶颈:跨能源品种的转换效率待提升(如电转热的热泵COP、余热发电效率),储热储冷的成本需进一步降低。
- 系统协调:电、气、冷、热分属不同管网(电网、燃气管网、热力管网),需打破行业壁垒,推动多网协同规划(如热力管网与电网共享储能设施)。
- 政策支持:需完善多能联产的电价、热价机制,对节能项目给予补贴或税收优惠,鼓励工业企业开展能源协同改造。
通过技术创新、系统集成与政策引导,工业能源系统可实现电、气、冷、热的高效协同,既能降低用能成本,又能助力工业侧“双碳”目标落地。
凡来源注明中国城市节能网的内容为中国城市节能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