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年09月13日    星期六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分享  |  登录  注册
您的位置:中国城市节能网要闻快讯新闻资讯正文

北京市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 16条措施推动未来产业加速发展

2025-09-12 21:23:56来源:北京经信公众号点击:730 次

9月12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北京市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 促进未来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新闻发布会。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顾瑾栩,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海淀区副区长唐超,昌平区委常委、副区长,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管委会主任柳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刘力等出席发布会,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北京市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叶昶主持。

 

近日,为贯彻落实中央、市委关于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的有关改革任务,加强我市未来产业长期投入的制度设计,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了《北京市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 促进未来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下面,我就若干措施的编制背景、编制考虑、主要内容等情况向各位媒体朋友作简要介绍。

 

一、编制背景和考虑

 

我市高度重视未来产业发展,在“十四五”时期,就将未来产业纳入高精尖“2441”产业体系,瞄准国际前沿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超前部署了一批具有深远影响的颠覆性技术方向。但总体上,未来产业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其孵化培育需要长期投入。独特的产业特征对投入增长机制提出新要求和新挑战,亟需通过制度创新与政策赋能构建发展优势。

 

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我局会同相关部门、各区,从未来产业特征入手,针对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构建了不同阶段匹配不同要素的投入体系,力求建立健全要素集成化、联动化投入机制,促进未来产业从研发创新、企业生成、业态培育到集群化规模化发展。

 

一是针对产业特征和需求设计政策,明确具体落实举措。总结未来产业本质特征、分析了若干制约产业发展的可能因素,针对这些特征和因素,落实到创新要素的整合、优化和配置,从而确定制定政策的思路和方向,形成“总体框架”。在明确政策条款的同时,同步提出具体的落地方式和下一步推进计划。

 

二是明确未来产业要素投入体系。提出从人才、投融资体系、数据要素、平台载体、应用场景、产业空间等6个方面持续加大投入,明确了“投入什么”。将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提到了首要位置,并进行了强化,突出以人为核为基的产业自主创新。

 

三是针对未来产业发展不同阶段健全投入机制。通过聚焦不同阶段的需求,分类明确政策支持的核心和目标,明确了“怎么投入”。在产业化早期,重点加大原创技术研发投入,以形成产品和服务为目标;在转化阶段,重点支持产业化应用,以市场为核心,以形成应用为目标;在成长阶段,重点支持产业规模化扩张,以企业为核心,以形成产业集群或生态为目标,促进产业组织由小变大、由少变多的持续成长。

 

二、《若干措施》的主要内容

 

《若干措施》涵盖要素投入、产业全周期投入、长效服务机制3个部分、16条措施。具体包括: 

 

1.健全未来产业要素投入体系部分,瞄准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精准施策破解未来产业发展中的要素制约,推动各类优质资源向未来产业重点领域集中集聚。

 

一是在人才要素方面,发挥人才重要创新地位,强化对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团队服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优秀青年人才引育,妥善解决人才需求,打通人才流动堵点。

 

二是在投资要素方面,引导主要产业部门投向未来产业的资金不低于20%;支持投资基金容忍正常投资风险,不以单个项目或单一年度盈亏作为考核依据;探索“拨投结合”“股贷债保”等新方式,建立包容审慎、尽职免责的创新生态。

 

三是在数据要素方面,推动未来产业细分领域数据要素采集、标注以及数据接口等标准统一,在人工智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具身智能、脑机接口、人类基因等领域建立高质量数据集。推动数据要素开放共享,形成行业和企业的可信数据空间;优化算力券、模型券等政策措施,支持企业降本增效。

 

四是在特色平台要素方面,强化企业创新地位,支持企业牵头调动各方资源开展产业化任务总体设计和布局;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搭建“需求牵引-企业研发-联合验证”的攻关机制,建设新型产业创新平台,解决关键技术和共性问题。

 

五是在场景要素方面,探索开放一批代表性强、影响力大的应用示范场景,深化“融合试验+试点示范+推广应用”的全周期场景设计,支持首试首用合作,推动“技术研发与商业应用同步”的创新范式。

 

六是在空间要素方面,做优增量、盘活存量,搭建产业共享设施,预留未来技术升级、产能扩张或功能转换所需的弹性空间;加强未来产业育新基地、未来产业先导区等空间建设,集中力量探索适合我市未来产业的发展模式。

 

2.加强未来产业全周期投入部分,围绕未来产业全生命周期,紧扣从研发到应用的不同发展阶段,精准匹配各阶段核心要素需求。

 

一是在跨领域跨平台联合攻关方面。推动人工智能、先进计算、生物技术等技术融合创新,催生新技术新业态。鼓励不同类型创新主体参与组建创新联合体,瞄准未来产业新方向深度合作,承接重大任务,提升企业在科技项目设置、组织和资金分配等方面的参与度。鼓励在京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产业创新中心等不同类型创新平台深化交流合作。

 

二是在加大企业研发投入方面。支持企业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构建财政引导、企业主体、金融支撑的多元研发投入体系;支持企业承担“揭榜挂帅”任务、在京设研发中心,试点经费“包干制”与“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提升企业原始创新能力,形成标志性技术成果。

 

三是在构建工程化成果转化体系方面。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验证,建立“原型-验证-中试”梯度开发机制,推动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成果转化。支持建设制造业中试平台,促进工程化开发、生产工艺设计、产品可靠性验证,加速产品创制。

 

四是在创新成果首购首试首用方面。鼓励未定型成果首试首用,对全国首次试用产品给予补贴;允许安全范围内试错,将定型产品纳入首台(套)目录,支持民企与央国企合作,促进产品迭代,推动创新成果落地。

 

五是在企业孵育与集成化方面。重点布局一批服务前沿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标杆孵化器,强化与创新源头的链接,推行科研人员离岗创业保障政策,培育早期硬科技企业。针对未来产业重大项目,集中力量打包支持。强化部门协同,在项目规划、审批、建设等环节开辟绿色通道。

 

六是在企业裂变和规模化成长方面。推动大企业创新知识转化为创新能力,促进大企业内部创业、技术团队创业,支持大企业以“新投资”“新并购”为裂变点,围绕产业链上下游积极推动裂变创业,形成对产业“强链”“补链”的发展态势。支持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汇聚国际优质资源要素。

 

3.完善未来产业长效服务机制方面,加强对前瞻技术和企业的识别与判断,建立企业常态化服务机制,强化跨层级协同、全链条保障。

 

一是在工作推进机制方面。形成多级联动、部门协同工作格局,积极承担国家重大任务部署;加速布局未来产业先导区,争取先行先试政策集聚创新要素;市区共建育新基地,集中资源培育高成长企业;健全市级组织领导与协调机制,压实部门责任,解决跨领域协同问题。

 

二是在知识产权开发利用方面。探索利用专利预审等方式加速高质量专利审查,开展未来产业专利导航与细分领域专利池建设;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的试点,推动简化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程序。

 

三是在发挥标准引领作用方面。支持未来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鼓励在京单位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与国际标准研制;鼓励企业在共性技术、产品通用规范类等方面制定团体标准,形成引领产业升级的标准群。

 

四是在动态监测及服务方面。开展常态化的产业跟踪机制,鼓励未来产业多技术路线的不同尝试。加快完善政策体系,制定细分产业实施细则。完善潜力企业支持措施,用好“创赢未来”公开路演平台。通过“服务包”“服务管家”畅通政企沟通,强化企业联络对接服务。

 

北京市未来产业发展从顶层设计到细化落地、从政策研究到实践发展、从开篇布局到提速推进,正在不断深化。在这里,我们诚邀海内外时代英才,积极投身到未来产业发展的时代洪流中,也希望通过大家的宣传报道,让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和支持我市未来产业发展壮大!

 

记者提问

 

问题:刚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在发布中提到,加大对要素的投入,能具体介绍一下我市现在六大要素投入的进展情况么?

 

我市加快完善未来产业体系建设,已围绕23个细分领域,发布了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6G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等17个领域40余项市级科技、产业政策,针对不同产业、不同需求加强要素投入。

 

一是人才引育力度持续增强。支持未来产业人才引进,针对基础研究人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制定专门政策。加大科技新星等青年项目资助力度,提高未来产业领域青年人才获得感。创设“IQ Talk”国际化开放对话平台,在具身智能、脑机接口等领域举办6场活动。

 

二是产业投资力度逐步加大。市发改委、市科委、市经信局安排财政资金支持未来产业创新平台、关键技术攻关。8只政府基金全面覆盖未来产业六大领域,截至今年上半年,投资118个未来产业项目,投资金额占总投资51%。北京地区中资银行中有11家推出投贷联动产品,北京银行开发“领航e贷”等产品,累计发放贷款超330亿元。

 

三是数据供给能力不断提升。全市累计算力规模超3.3万P,依托区块链应用支撑建设算力基础设施。发布奖励政策,对数据要素首登记、首交易、首入表、首开放予以支持。北数所人工智能数据集交易成为场内最大业务板块,北京人工智能数据训练基地提升数据应用开发能力,升级数据沙盒3.0版,形成“数算模用”一体化服务能力。

 

四是创新平台加速构建。17个领域创建31个创新平台,今年新建北京唯实具身智能研究院,推动建设北京前沿脑机接口研究院、合成生物等新平台。推动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氢能通用航空研究院等5个平台实施重大项目,获批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制造领域汽车方向),成为智能网联汽车L3级准入和上路通行、车路云一体化全国唯一“双试点城市”。

 

五是场景牵引作用充分发挥。加快打造人形机器人运动会、马拉松“一会一赛”高水平竞技平台,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测试里程突破5000万公里,推广应用3735余辆氢能车辆。15家市属国企36个下属企业布局城市应用场景,首钢朗泽CO2工业尾气生物合成无水乙醇项目被国家发改委列入绿色低碳示范项目。

 

六是未来产业区域布局持续优化。我市充分结合各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积极性,按照每个细分领域2个主要产业发展区和若干其他区的“2+N”模式进行布局,努力形成“主辅结合、优势互补、良性竞争、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首批创建海淀、昌平2个市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亦庄机器人、未来科学城合成生物等10个育新基地,通过龙头企业孵化、创新平台引领等方式培育壮大未来产业专精特新企业群体。

 

我们将落实好《若干措施》具体内容,保持未来产业投入强度,加快促进未来产业发展。

新闻排行榜 今日 本周 本月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三北”工程总体规...
  2. 关于进一步做好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
  3.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加快推广远程异地...
  4. 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 为高质量发展提...
  5. 涉及北斗、人工智能终端、锂电池……电子信...
  6. 关于印发《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2026年稳增...
  7. 解读《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2026年稳增长行...
  8.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促...
  9. 国务院关于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10. 北京市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 16条措施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