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7 22:47:11来源:绿创碳和公众号点击:675 次
2025年3月5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代表国务院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提到2025年政府工作任务:“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扎实开展国家碳达峰第二批试点,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
2025年,零碳园区建设迎来顶层设计的"四梁八柱":国家发改委明确"十五五"期间加速示范园区建设,工信部出台《工业企业和园区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建设指南》,中国环境保护协会发布《零碳园区评价技术规范》填补技术规范空白。
虽然国家标准(国标)尚未出台,但已有多项地方标准(地标)和团体标准(团标)发布。
各地区通过 “因地制宜 + 精准施策”,形成从工业重镇到新兴园区、从资源依赖到科技驱动的多元零碳路径,为全国提供可复制的 “地域化解决方案”。
作为全国工业增加值第一大省(2024 年达 5.5 万亿元),江苏拥有苏州工业园、南京江北新区等 117 家国家级 / 省级开发区,传统产业(钢铁、化工、纺织)与新兴产业(新能源、集成电路)并存,碳排放总量居全国前列,转型需求迫切。
核心建设特点:
1.指标体系全国最严
硬性约束:设定 28 项绩效指标,其中一类指标(关键指标)11 项,如单位能耗碳排放≤0.3tCO₂/tce(全国平均约 0.5tCO₂/tce)、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80%(高于国家 2030 年目标 35%)、新建项目通用设备 1 级能效全覆盖。
全流程管控:从基础设施(装配式建筑占比≥50%)到能源供给(分布式光伏覆盖率≥75%),再到清洁生产(规上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率 100%),形成 “规划 - 建设 - 运营” 闭环。
2.传统产业能效革命
针对钢铁、化工等高耗能行业,要求高炉富氢冶炼技术普及率≥30%,余热余压回收利用率≥50%(如沙钢集团年回收余热折标煤 120 万吨);推广 “绿电 + 绿证” 交易,苏州工业园 2023 年绿电消纳量占比达 65%。
3.循环经济深度实践
构建 “企业小循环 - 园区中循环 - 区域大循环” 体系,如南通如皋工业园实现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90%、固废综合利用率≥95%,通过产业链耦合,化工企业副产氢气直供氢能汽车产业园。
四川的水电资源占全国 22%(2023 年发电量 4500 亿 kWh),拥有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成都平原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需破解高载能产业(电解铝、多晶硅)与生态保护(长江上游)的平衡难题。
核心建设特:
1.分类型园区精准施策
资源加工型(如攀枝花):严控化石能源,推广氢冶金技术(攀钢试点项目减排 CO₂ 15%),配套 “风光水储” 一体化,可再生能源供电占比≥90%。
绿色高载能型(如宜宾锂电园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要求新建项目单位产品能耗低于行业标杆 20%,利用金沙江水电直供,打造 “零碳锂电池” 产业链,宁德时代四川基地绿电使用率达 85%。
外向出口型(如成都青白江):对标 ISO 14067 产品碳足迹标准,长虹、富士康等企业出口产品 100% 开展碳足迹认证,获欧盟碳边境税(CBAM)减免优势。
2.能源结构颠覆性重构
首创 “绿电直供 + 隔墙售电” 模式,允许园区内企业自建分布式光伏 / 风电,富余电力通过省级交易平台直供周边企业,甘孜 - 成都特高压通道年输送清洁电力超 1000 亿 kWh。
试点 “水风光氢” 多能互补,凉山州布局 “光伏 + 储能 + 绿氢” 项目,年产绿氢 5 万吨,满足攀西地区化工、建材行业减碳需求。
雄安新区作为 “千年大计”,新区规划人口 200-250 万,无传统工业包袱,定位 “绿色智慧新城”,需实现 “规划即零碳” 的标杆示范。
核心建设特点:
1.规划先行,毫米级标准管控
空间布局:采用 “小街区、密路网”(路网密度 12-15km/km²),混合用地占比≥20%,职住比控制在 0.8-1.2,减少通勤碳排放(目标绿色出行比例≥90%)。
建筑标准:新建建筑 100% 执行《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覆盖率≥75%,雄安商务服务中心项目通过光伏 + 地源热泵,实现建筑能耗降低 60%。
2.交通与能源系统革命
全电交通:公交、物流车 100% 电动化,建设亚洲最大无人驾驶示范区(容城片区),充电桩密度达 50 个 / 平方公里;启动区实现 “光储充” 一体化,新能源汽车日均充电覆盖率达 80%。
智能微电网:构建 “源网荷储” 一体化系统,利用地热(雄县模式年替代燃煤 400 万吨)、光伏(装机量 500MW)、储能(容东片区储能容量 500MWh),实现电网 “自平衡”,可再生能源供电占比≥100%(通过绿电交易补足缺口)。
3.数字孪生与生态融合
建设 “城市级能碳管理平台”,实时监测建筑、交通、工业碳排放,误差≤1.5%;白洋淀周边园区保留 80% 湿地,通过生态固碳抵消 15% 区域排放,打造 “城市 - 湿地” 碳汇共同体。
天津作为北方工业重镇(钢铁、化工、航空航天产业集中),拥有滨海新区、武清开发区等国家级园区,面临 “双高” 产业转型与港口低碳化压力。
核心建设特点:
1.计量驱动的精准管控
实施《零碳产业园区计量评价规范》,要求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 100%(符合 GB 17167),重点企业能源审计覆盖率 100%,滨海新区试点 “碳计量云平台”,实时追踪 2000 余家企业能耗数据。
硬性指标:清洁能源使用率≥75%(含天然气、绿电),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 100%(危险废物 100% 安全处置),如天津钢管集团通过钢渣余热发电,年减排 CO₂ 30 万吨。
2.传统产业技改攻坚
针对钢铁、石化行业,推广低温余热回收技术、化工行业 “减油增化”,乙烯装置能效提升 12%;新建项目实施 “双碳预审”,高耗能项目能效须达国际先进。
3.港口低碳化示范
天津港推行 “零碳码头”,岸电设施覆盖率 100%,电动集卡占比 60%,通过光伏 + 储能实现码头用电自给率 30%;保税区建设氢能重卡加氢站,服务京津冀物流减排,2023 年港口碳排放强度下降 18%。
深圳是创新驱动型城市,新兴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占 GDP 比重超 40%,土地资源紧张(工业用地仅占 12%),需在有限空间实现高效低碳。
核心建设特点:
1.智能化与绿色技术深度融合
建筑领域:新建建筑 100% 达绿色建筑标准,三星级占比≥30%,腾讯滨海大厦采用 “光伏幕墙 + 空调余热回收”,能耗降低 40%;推广 BIM 技术,建筑碳排放核算精度达 95% 以上。
工业领域:要求规上企业 100% 接入 “智慧能碳平台”,实时监测用电、用水数据,华为松山湖基地通过 AI 优化能源调度,PUE 降至 1.25(低于国标 1.4),年节电 1 亿 kWh。
2.新兴产业集群化减碳
聚焦 “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坪山新能源园区要求企业产品碳足迹核算率 100%,比亚迪全球研发中心实现 “绿电生产 + 零碳物流”,电池生产线可再生能源使用占比 70%。
推行 “碳普惠” 机制,中小企业通过光伏屋顶、节能改造获取碳积分,可兑换税收优惠,2023 年全市 2000 余家企业参与,减排量达 50 万吨 CO₂。
3.政策灵活与市场导向
设立 10 亿元绿色低碳专项基金,对零碳工厂给予投资额 15% 补贴;允许园区企业通过 “碳交易” 抵消 20% 排放,南山科技园企业 2023 年碳交易成交额占全市 30%。
内蒙古的煤炭产量占全国 1/4(2023 年 12.6 亿吨),风电、光伏装机量均居全国前列,肩负 “能源保供” 与 “双碳” 平衡重任,需破解 “能源生产大省” 的减排难题。
核心建设特点:
1.碳计量与能源结构双轮驱动
实施《零碳产业园计量评价规范》,要求煤炭企业煤耗计量精度≤0.1%,风电、光伏项目发电量监测误差≤0.5%;鄂尔多斯工业园建立 “煤 - 电 - 氢 - 储” 全链条计量系统,实时追踪 2000 余个能耗节点。
能源结构 “去煤化”:推动煤电灵活性改造(调峰深度≥70%),新增装机中可再生能源占比≥90%,锡林郭勒盟 “风光储氢” 基地年发电量 500 亿 kWh,配套 200 万吨绿氢产能。
2.生态固碳与工业减排协同
利用广袤草原(碳汇量 1.2 亿吨 / 年)、沙漠光伏(库布其沙漠治理面积 1.2 万平方公里),通过 “生态补偿 + CCUS” 实现区域碳平衡,鄂尔多斯碳中和产业园企业可购买本地草原碳汇抵消 30% 排放。
高载能产业 “绿电替代”:乌兰察布数据中心集群 100% 使用风电、光伏,PUE≤1.2,电价降至 0.3 元 /kWh,吸引苹果、阿里巴巴等布局 “零碳数据中心”。
浙江的民营经济占 GDP 比重 67%,以中小制造企业为主(如纺织、鞋服、小商品),产业集群密集(义乌小商品城、绍兴纺织集群),需解决 “小散弱” 企业的低碳转型难题。
核心建设特点:
1.工厂层面的精准培育
设定《零碳(近零碳)工厂评价要求》,聚焦年能耗≥3000 吨标煤或产值≥5 亿元的企业,要求通用设备 1 级能效占比≥60%,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按规模分级(如 < 1 万吨标煤企业需达 20%)。
鼓励 “技改 + 数字赋能”,绍兴纺织企业通过智能化改造,单位产品能耗下降 15%,碳足迹认证产品出口欧盟关税减免 5%;吉利宁波工厂建成全国首个 “零碳汽车工厂”,涂装车间 100% 使用绿电。
2.政策与市场机制联动
纳入 “浙江制造天工鼎” 评价体系,获评企业享受技改补贴(最高 30%)、绿色信贷(利率下浮 10%);2023 年安排 5 亿元专项资金,支持 100 家工厂开展碳捕集试点(如镇海炼化年捕集 CO₂ 20 万吨)。
推广 “碳效码” 制度,根据企业碳绩效分级施策,A 类企业优先获得用能指标,倒逼 1.2 万家企业开展节能诊断。
盐城拥有江苏 56% 海岸线、全国最大海上风电场(装机量 15GW),滨海湿地(世界遗产)占比高,需平衡港口经济(大丰港、滨海港)与生态保护。
核心建设特点:
1.海洋资源深度开发
海上风电 + 生态:规划 “海上能源岛”,大丰 H8 海上风电场年发电量 60 亿 kWh,配套海上光伏 1GW,形成 “风电 + 光伏 + 氢能” 立体开发;海底电缆采用低碳材料,施工期碳排放降低 25%。
港口低碳化:大丰港岸电设施覆盖率 100%,电动港作机械占比 70%,建设 “光伏 + 储能” 码头,实现装卸设备 100% 电动化,2023 年港口碳排放强度下降 22%。
2.临港产业低碳转型
发展 “海洋经济 + 低碳制造”,滨海新区引入金光纸业,利用海水淡化技术,配套海上风电直供电,打造 “零碳浆纸” 基地;盐城经开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实现 “绿电造车”,动力电池企业可再生能源使用率≥80%。
3.生态固碳与韧性设计
保护 180 万亩滨海湿地(年固碳量 200 万吨),园区绿化覆盖率≥40%,屋顶绿化占比≥30%;建设 “海绵城市”,可渗透地面占比≥45%,雨水回用率达 30%,应对沿海气候灾害。
凡来源注明中国城市节能网的内容为中国城市节能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